李君如
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每一阶段的理论创新成果都要回答自己面临的时代课题,承担着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十九大在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一新时代新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对此,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加以深刻领会。
从“新时代”的科学内涵来认识
要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首先必须认识“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
关于“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十九大报告从历史方位、承担任务、主要矛盾、民族复兴和世界意义等方面作了全面论述。“时代”是一个时间范畴。我们这里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指的是中国21世纪中叶前40年,是我们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部战略任务的时代,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从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
这里有三个范畴,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战略任务”。这三个范畴,是相互联系的。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民族苦难,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奋勇抗争。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要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此,中国人民就要进行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场是生产力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就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生产力革命。中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日,就是我们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部战略任务之时,亦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期。而我们所强调的“新时代”,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部战略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对“新时代”这样的认知,决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亦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认识
要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同时必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及其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十九大报告在文章结构上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特点,报告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强调的都是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而这两部分的中间即报告第二部分论述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强调的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及其对今天共产党人的要求。显然,这是要强调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进展,而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创新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因此,十九大在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时,强调这一新时代新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实践基础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理论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地位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三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回顾历史,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原则时,对“中国共产党员”这个概念有一个很长的定语———“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强调这一点,固然同当年王明离开爱国主义讲国际主义有关,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毛泽东始终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历史追求。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过程中创建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承担起了双重的使命:一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所有的共产党不一样,是“两个先锋队”,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这个独特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时候,特别强调要使之“中国化”。这就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承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重要论断不仅阐明了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努力奋斗,我们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矢志不渝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也是中华民族的。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从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意识来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同时是和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刻的历史认知、自觉的历史责任,息息相关。
我们都知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就提出了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党中央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一点,同我们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特点,包括他的历史素养、历史担当精神有关。我们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在治国理政的时候,他一而再、再而三提出一个本体论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2014年5月 4日,他在同北大师生座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2015年11月3日,他在同参加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外方代表座谈时又一次讲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 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他还说:“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还组织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同志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经验。也就是说,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能割断历史,我们学习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经验决不能否定中国自己的历史和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党的十九大,他又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就是要搞清楚“从哪里来”;“继续前进”、“牢记使命”就是要搞清楚“到哪里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我们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是中华民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一洗中华民族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耻辱,实现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这就是这一科学思想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
学林脉动
政党治理的中国经验
当今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的举世成就,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
在日前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全球话语与中国经验”国际研讨会上,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讲师罗斯·卡罗尔指出,当前英国乃至西方政党政治不断衰落,主要表现在:党员人数直线下降;新兴“异类”政党崛起;选民情绪两极化;政府合法性和认同度下降。与这一趋势相关,党派纷争和倾轧现象却不断增多。伊安·蒙克教授认为,民主概念原本的核心是多数统治,但这很难实现。当前,以代议制和政党竞争为主的民主制度,也可能在公民参与度低的情况中运转,民主制的条件并不包括扩大公民参与。实际上,民主是精英相互竞争的制度,选举和代议制也并不意味着直接民主。巴黎第十二大学政治学副教授艾米丽·弗仑基尔指出,国际社会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这些能够为西方提供借鉴。
(姜佑福)
圆桌论坛
欧洲:分还是合,这是个问题
“欧洲的风帆再次处于顺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2017年“国情咨文”中兴奋地说。欧盟真的摆脱了“生存危机”? 欧洲一体化进程前景如何?对中欧关系有何影响? 日前,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上海欧洲学会联合举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法德大选后的欧盟以及中欧关系发展讨论会”。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中欧人文交流研究 中心主任丁纯指出,2017年,欧洲在经历欧债问题、难民问题、乌克兰问题等一系列危机后仍不太平,法国大选惊悚、德国组阁艰难,英国脱欧谈判拖沓……总体而言,政治方面:民粹盛行,传统大党衰落和民粹极端党派的崛起让欧洲政治光谱的右倾化显而易见;以欧洲防务联盟为标志的欧洲一体化再出发的雄心,与借难民危机和恐袭威胁之势而起的民粹反一体化反全球化鼓噪并存;内部议题和利益导向的次区域化和小集团化成为显著特征,欧盟与成员国间权利博弈天平在倾斜,治理上的体制缺陷也成为一体化再出发的严重制约;经济方面:短期复苏良好,长期则增长乏力,结构改革举步维艰并伴随创新不足;社会方面:社会保障体制的财经紧缩改革压力和全球化社会公正恶化导致的增强福利转移的呼声并存。
问题一箩筐,关于“多速欧洲”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了起来,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永安认为,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国家的历史需要, 因此会继续前行。但欧盟能不能再具有以前那样强大的凝聚力,这需要进一步观察。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叶江指出,从整个欧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来看,一体化历史和反一体化历史本身是共存的,如果英国脱欧谈判相对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布鲁塞尔又能够有效凝聚欧盟另外27国,那么未来可能又会有一个一体化的高潮,他强调“欧洲的未来依然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随着英国脱欧,大选后的法德会如何互动重塑欧洲? 上海外国语大学戴启秀认为,虽然法德之间不无分歧,但在重塑欧洲领导权上有共同的诉求,英国脱欧以后,德法的合作可能会更好操作。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指出,以前在德法之间,德国可能过于强势,但目前的组阁僵局让德国处于“待机”状态;另一边,马克龙则欲重塑法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这可能会使得德法之间的关系更加平衡。
展望未来的中欧关系,上海欧洲学会名誉会长伍贻康指出,虽然目前中欧关系呈现较好的态势,但也必须认识到分歧和摩擦的存在。丁纯认为,中欧双边经贸既是稳定锚也是离合器,中欧处在竞争、合作的矛盾对立统一中,与此同时,特朗普执政冲击虽未改变欧美关系实质,但无疑也带来了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蒋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