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不少科学家反对,《自然》杂志为啥还要登科幻小说?

2018-01-18信息快讯网

即便不少科学家反对,《自然》杂志为啥还要登科幻小说?-信息快讯网

听说全世界有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英国的《自然》杂志会刊登科幻小说,是一件让人很难想象的事。

但偏偏就是这样。摆在眼前的这部《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中译本,收录了2007年之前发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说。目前该系列选集已经出版了两部,我手上的是第一部,据说以后还将继续出下去。


“好玩”,或许才是科学发现的真正动力,是将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

《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是由《自然》杂志的工作人员亨利·吉编辑出版的。科幻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了,翻译加原创,中国现在每年出版一百多种科幻书。但这部书在我看来,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它简直就是一部奇书。译者江晓原和穆蕴秋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工作。

英国《自然》杂志创刊于1869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它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或者说大部分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面的: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它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呢?

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真实世界的,而小说是虚构的、想象的,可以不直接与实际发生关系,何况还是科幻小说,描写并不存在的未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

在导读中,我看到了《自然》收纳科幻小说的两个理由。一是与英国科幻大师、有“科幻界的莎士比亚”之称的赫·吉·威尔斯有关。威尔斯与《自然》有很深的个人渊源,是杂志的长约作者,该杂志发表了总共66篇与威尔斯相关的文章,有26篇是威尔斯本人署名发表的,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通灵术等。另外《自然》还发表了许多对威尔斯包括科幻小说在内的著作进行评论的文章。因此,发表科幻小说,应视为向这位大师致敬吧。有意思的是,威尔斯常常是对科学作出批判的。

即便不少科学家反对,《自然》杂志为啥还要登科幻小说?-信息快讯网

二是出于一种看起来很简单、很不可思议的原因。在亨利·吉以科幻方式写的前言《怀念未来》中,介绍了《自然》的历史。原来,它是由一个名叫麦克米伦的家族赞助的。《自然》的成功,与它从成立之初便一直保持的宽松愉快氛围有关。吉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

因此,杂志在1999年11月4日(杂志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发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之作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后,读者的热烈反应让编辑始料不及。许多人成了专栏的铁杆粉丝。有一些作品被收入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众多科幻作家、科学家都为之写稿,它还发表过一个11岁小女孩的作品,其父是一位科学家。

亨利·吉在这篇前言中,多次提到“好玩”、“有趣”、“充满乐趣”、“超脱的娱乐精神”等词语。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时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很不错,但是同样也是很沉重的。

从《自然》对科幻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有的神奇。脑洞大开,根本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

我想,会不会,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现的动力?这种动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好奇心。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就是真谛,它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

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

即便不少科学家反对,《自然》杂志为啥还要登科幻小说?-信息快讯网

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展现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

我觉得,江晓原他们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当然了,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自然》上的这些科幻写得比较平庸。是的,按照一般主流文学标准,也许有的甚至称不上小说。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作品,绝不是平淡无奇,相反,它们极有意思,也极有意义,至少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江晓原他们讲到,这些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国际上科幻创作的反思科学的主流倾向,另外,它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究竟是什么样的杂志。而我则觉得,这个集子收录的作品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们展现了科幻的特质和审美,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

这里面,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在构造科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作品大都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把这种想象建构在科学性上。能发表在《自然》上的,自然也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这部书的分章,也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来设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这是科幻最为激动人心的。

即便不少科学家反对,《自然》杂志为啥还要登科幻小说?-信息快讯网

另外,我觉得,从形式感上观察,这些作品是介于人的创作与机器人创作之间的新型文学。科幻小说是人类历史上“自古”没有的,至今仅仅约200年历史,还在发展中。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说:“断言蕴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性’的人们也许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也许会觉得描写宗教性质的烦恼的是‘纯文学’,对于科学发明绞尽脑汁去描写只是一些皮毛。不过,这种认识是对仅仅接受文化系统的教育、只知道哲学的文学青年的偏见。”我想,或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阅读类似于这本文集中《随机存储器相移2》假想的机器人写出的那种小说吧。

下面我介绍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内容,以观其妙:

未来的城市没有了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驱动体。整个城市是一只超级硬盘,供生活在里面的人存储、解码、交换信息。每个人都能尽情读取对方的信息。(《20-2》)

从生物学意义的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电子人,他和原来的版本,谁是正宗的?谁才是那个他?谁才是真实、完全的某人?法律裁决电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蜕去的皮一样,不再能视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终极审判》)

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内啡呔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种愉快。(《快乐旅程》)

有一种药,能让老夫老妻重回年轻时的相互迷恋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剂》)

……

从这些小说中,读者会看到一种大胆的杂糅。它们把不同的领域连接一起,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文学混合在一起,从中产生“创新”和“趣味”,很多想法是当前我们很多科幻小说中没有的。

除了思想点子,作品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写法,或者风格,就好像是未来人写的,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21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

这是真正的科幻(作者为知名科幻作家,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编辑:李思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就像科幻小说!”外国人视角下中国的五年之变
“中国流派”亮相国际顶尖科幻期刊
我国科学家首次绘制出哺乳动物大脑中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全脑分布图谱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科技文摘】《自然》2017年度全球十大科学人物
【科技文摘】《自然》年度科学“大片”
【科技文摘】双中子星合并折桂《科学》年度十大突破
【科技文摘】《自然》2017年度全球十大科学人物
【三味书屋】自然即背景,诗歌即目的
从上古神话到志怪小说人类怎样“驯化”了神兽
学做新闻杂志编辑的日子
诗人被史官推下了水,从无伤大雅的戏说到小说的诞生:唐传奇的“前史”
“千书工程”连续15年引进出版数学物理学等领域经典著作,超2000种原版著作尽展科学之美
陈凯歌心心念念回唐朝,当代中国银幕如何想象大唐盛世?
长江流域梯级水库启动联合生态调度试验:可减轻三峡水库对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影响
16岁的马克龙,内心犹如巴尔扎克小说里的少年般意气满满
女子网球赛场成运动员高分贝尖叫“重灾区”,科学实验证实这有助于增加击球速度
科学家发现生物钟调控叶片衰老新机制
《日益寂静的大自然》:渡渡鸟、胃育蛙、绿鹦鹉……这些动物是如何灭绝的?
《解密》被英媒评为“史上最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
科幻、动漫、穿越还有胡歌?这不是偶像大片,是《团前教育片》
科幻、动漫、穿越还有胡歌?这不是偶像大片,是《团前教育片》
为什么《当代》年度评选钟情这五部长篇小说
2018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拟入选名单网上公示啦!
世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 两只克隆猴在中国诞生
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由两位从未出国的青年科学家完成,中科院院士蒲慕名:把“最强创造力”用于中国本土创新
上海自然科学牡丹奖出炉!6位青年科学家获颁,约占1/4获奖者最终成院士
手抄本小说《一双绣花鞋》作者况浩文去世,享年88岁
《自然》杂志首次刊登中国科学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文章
《自然》杂志首次就“一带一路”主题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数字丝路”勾勒五大优先发展领域
科幻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英国医学杂志:印度将成为最危险超级细菌的“孵化器”
钢铁侠是摇滚男!猎鹰火箭把红色敞篷车、科幻小说和他的歌送入太空……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