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首次刊登中国科学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文章

2018-01-30信息快讯网

《自然》杂志首次刊登中国科学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文章-信息快讯网

北京时间今天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主席郭华东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构建数字丝路”的评论文章,旨在响应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呼吁全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利用地球大数据,携手共建数字丝路,服务“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反映了国际科技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认可,对科学技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用的高度重视。文章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在环境变化、粮食安全、自然灾害、城镇化进程、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面临的挑战,阐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的数据资源共享不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能力发展不均衡,以及缺乏有效合作交流机制等四方面问题。针对上述挑战,由郭华东任主席的DBAR国际科学计划,目标在于提高数据共享能力,监测生态环境变化,运用地球大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学决策。

自2016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DBAR在“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建设、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地球大数据密集计算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科学合作,将构建面向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对“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进行空间监测。

为此,DBAR提出五大优先发展领域: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共享平台,实现对已有对地观测数据的科学分析及未来卫星数据的集成应用;

2)促进数据共享,增强数据互通互用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数据的作用,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支持;

3)推广地球大数据的示范应用,充分发挥高技术优势,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加速提升“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应用能力;

4)探索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提高数据驱动科学发现的认知水准,推动基于地球大数据的“一带一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5)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为“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应用注入更多的智慧资源,提升“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的合作研究能力。

目前,DBAR计划已得到了26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参与,成立了环境变化等7个国际工作组和城市化等2个国际任务组,在全球设立了8个国际卓越中心,分布在亚洲的巴基斯坦、泰国;欧洲的芬兰、意大利、俄罗斯;非洲的摩洛哥、赞比亚和北美的美国。近期,“DBAR科学规划书”发布,DBAR将围绕地球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未来10年持续开展数字丝路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一带一路”的健康、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张鹏 | 图:网络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经济“成绩单”:稳中向好、好于预期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80万亿元,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
AI人才争夺战,中国已经入场
中国将开展“桑吉”轮事故调查,并尽量减少油污对海域的污染
推动中国动漫游戏国际合作:CCG EXPO 2018海外项目合作推介会举行
女子网球赛场成运动员高分贝尖叫“重灾区”,科学实验证实这有助于增加击球速度
科学家发现生物钟调控叶片衰老新机制
安倍今发布2018年施政方针:会考虑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日益寂静的大自然》:渡渡鸟、胃育蛙、绿鹦鹉……这些动物是如何灭绝的?
外媒:中国大量投资软实力,外国留学生可获“一带一路”学位
2018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拟入选名单网上公示啦!
世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 两只克隆猴在中国诞生
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由两位从未出国的青年科学家完成,中科院院士蒲慕名:把“最强创造力”用于中国本土创新
谈谈作为“文章家”的父亲
上海自然科学牡丹奖出炉!6位青年科学家获颁,约占1/4获奖者最终成院士
拿了自然科学牡丹奖,六位青年科学家心里想什么?
英国首相访华在即,外交部:一带一路是中英合作共赢重点领域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怪异武功”扰乱人民广场地铁站,网络主播被依法拘留
继“悟空”“实践十号”“墨子”后,“慧眼”正式交付使用,中国空间科学迈出新步伐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首次发布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上海两位“远见者”入选
《自然》杂志首次就“一带一路”主题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数字丝路”勾勒五大优先发展领域
非洲政要:中国没有监视非盟
中国大学“国标”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到底说了啥?
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交大西迁往事中,流传着永不消逝的西迁精神
“多利羊”原来是安乐死的!克隆动物是科学进步,更是对伦理的挑战
“一带一路”文化·足球冬令营在沪开营
冯绍雷:大欧亚伙伴关系下的“一带一路”的空间构建,具有多大理论挑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