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豪掷千万“买”收视率?假数据不破,真艺术难立

2018-01-21信息快讯网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收视率何时不再造假》,再次痛批了收视率作假现象。收视造假使行业发展生态明显恶化,为电视剧持续健康发展蒙上一层阴影。为打造有利于优秀作品传播,有利于产业良性发展的健康、安全、清朗的新环境,收视率打假势在必行。

以下为全文:

过去30多年中,中国电视剧创造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另一方面电视剧的播出环境却令人日益担忧。当前电视剧的生产和播出链条中,普遍存在着收视率作假现象,甚至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操作有序的“地下产业”。这个链条牢牢把握着中国电视剧的播出数据,即使是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作品,也必须花高价去购买假收视率数据,以求达到电视台要求的播出标准,否则就将面临停播、降价、甚至是颗粒无收的境地。

一部剧豪掷千万“买”收视率?假数据不破,真艺术难立-信息快讯网

电视剧制作业对此无能为力,不得不屈从。在实际操作层面下,收视率俨然成为评价中国电视剧优劣的唯一标准。收视高,不论真假都可以获得高收益、高赞誉,否则便一败涂地。

电视收视率做假由来已久。收视率调查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并非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标准,这也是国际通行规则。多年以前,一些电视台为争取广告资源,开始收视率做假行为;之后愈演愈烈,当电视剧成为所有卫视频道黄金时段的主打节目后,播出机构便强行要求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引导制作机构去买收视率。

一部剧豪掷千万“买”收视率?假数据不破,真艺术难立-信息快讯网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电视台签署了禁止对赌公约后,某些播出机构迫于广告收入的巨大压力,不得不阳奉阴违,如果制作机构不承诺收视率便拒绝购片,在这种压力和诱惑下,制作机构花钱购买收视率。而制作机构由于每部剧要增加两三千万的购买收视率成本,反过来又向电视台要高价,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使得大多数电视台也不堪重负。据业内人士爆料,购买收视率的价格,有的已攀升至每集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卫视要求“确保”收视率,造成“资源”紧缺,于是造假者趁火打劫,在同一城市、同一时段,同时收取两家、三家制作机构费用,导致许多公司花了钱也买不到收视,不仅遭到播出机构的停播、降价、欠款,还要承受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经济损失,欺诈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电视剧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文艺形式,深受人民的喜爱,电视剧人也曾深感快乐和光荣。然而,收视造假使得行业发展生态明显恶化,为电视剧持续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为打造有利于优秀作品传播,有利于产业良性发展的健康、安全、清朗的新环境,收视造假问题亟待破解。

从当前的技术条件看,收视率造假问题并非不可解决。比如,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侦知买方和卖方的造假手段和犯罪细节,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清除收视造假的毒瘤。比如,研究部署停止使用以少量样本调查为基础的收视率,转而使用由机顶盒回传信息的全用户大数据。收视率采集的样本户数量少,尤其是35城、52城和71城的收视调查系统,用户信息极易被造假者掌握,然后上门“做工作”形成数据污染。即使是样本户最多的全国网收视调查系统,也只有区区6万样本户。而依托于机顶盒大数据可以轻松完成全用户的收视统计。

收视造假已经危及电视剧行业健康发展,打假行动势在必行。

其实这已经不是主流媒体第一次批评收视造假。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假收视率、假流量等数据造假都会夹杂着骇人听闻的数据重新袭来,所谓警钟长鸣却依然顽疾难除。

再看看如今,天价片酬、高价IP久攻不下,各种数据造假,或许才是罪魁祸首。假数据不破,真艺术难立。

>>>相关链接:

一元刷五万,假流量坑了谁

(文/王彦)

一部剧豪掷千万“买”收视率?假数据不破,真艺术难立-信息快讯网

早前因某影片票房注水,中国电影界引发了一场信用坍塌。一时间,假票房、幽灵场被批为“中国电影的原罪”。也还记得清楚,在过去一部偶像剧因未买收视率便在卫视“裸播”,其超低的数据震惊行业,并直接掀开了“人人买数据”的产业黑幕。但如今,每天都有玄幻剧、大IP传来网播量破亿、破10亿、破百亿的“捷报”,“7亿网民不够用”算什么,“全人类动员起来”也不过如此……

事件来得猛去得快一样,围观者越来越淡定了。为什么?因为假流量不过是假票房、假收视率的升级版,“造假三兄弟”,早已成行业无法否认的潜规则。

电视收视率造假日盛,目前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攀升到每集30万至50万元。以全国排行前20家卫视频道每年共播出1.3万集电视剧计,全年有40多亿元被非法窃取。更恶劣的是,由于各卫视频道普遍要求购买收视率,造成“资源”紧缺,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第三方“趁火打劫”的现象:在同一城市、同一时段,同时收取两三家制作机构的费用,以掌控收视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14年4月,北京电视台发布公告称,北京卫视被挤出本地收视前十,疑因收视样本遭到污染;2015年3月,同样原因,安徽卫视失守合肥,滑落至当地收视排行的第5位;2016年11月,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透露,目前许多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视造假问题,一集电视剧花50万元购买收视率,可使数据攀升到1%以上;一个月后,某部以“私房菜”为卖点的电视剧出击某卫视黄金档,但流量明星换来超低收视,剧集被撤档后,片方怒撕真相,称一切只因他们拒绝购买收视率,由此推倒了业界重新声讨收视造假的多米诺骨牌。

收视造假猛于虎,皆因收视对赌恶如狼。对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而言,不买收视率就没有广告青睐;不能自带广告,就不会有电视台愿意播出。所有的广告营收要想从“唯收视率”的狮口之下逃出生天,似乎唯有操控数据这一条邪路。有评论家尖锐地认为,在造假死循环中,浮夸的数据绑架了电视台购剧,电视台购剧纵容了收视对赌,收视对赌又刺激了数据飙升。最终导致该费的心思全都扑到了如何把玩数据上,本该坚守的艺术理想败给了唯利是图、追名逐利、以炒作代替创作的乱象。

如果说网购通常能反映出一个领域的供需现状,那么某购物网站打开的便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潘多拉魔盒。在某网站搜索关键字“视频点击”,下拉菜单显示,至少有387家店铺提供“刷数据”服务。根据部分店家“明码标价”,一元可买五万网播量。依此类推,2000元即可迈入“1亿俱乐部”,什么“上线24小时破千万”“播出一个月破百亿”都不过是唾手可得的“小目标”。更可怕的是,多达20页的店铺里,既有针对单平台的,也有通吃多家热门视频网站的。而根据“客户”需求,这些店铺提供的产品也多样化,“全网推广”“真人评论”“永久不掉量”“包上头条”,不一而足。从交易数量看,多数店家生意兴隆。难怪有评论称,“视频刷流量,养活了一条灰色产业链”,也有卖家反问,“现在还有热播视频不买流量的吗?”有演员甚至诘问制片人“你买流量了吗?为什么我的剧数据那么低?!”

是啊,当“那么好的播出平台”“那么牛气冲天的网络大数据”“那么轰动的播出效果”比比皆是,谁还甘愿默默无闻,被市场抛弃呢?

天价片酬、粗制滥造、IP乱象,也许这些问题的根源都与造假脱不了干系——假数据给IP的价值胡乱背书,假数据让演员的漫天要价能挺直腰板,而由此催生的天价IP、天价片酬,既挤占了制作空间,让拍摄成了产业链中最弱势的一环;也模糊了视线,让劣币驱逐良币,真正凭良心做剧、播剧的作品太难与观众相见。

天价片酬、高价IP久攻不下?假票房、假流量、假收视率,才是罪魁祸首。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这是包括影视行业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理当谨守的职业情操。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试问,当收视率造假泛滥成普遍现象,荧屏满目何处可觅雄伟的人格?


编辑制作:李硕

收视率热点转移:现实题材力压玄幻古装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揭牌:我们需要艺术大师,更需要高素质美术教师
上海:“互联网+”艺术展诠释中华创世神话
天价之后,还有多少稀缺可以期待——二O一七艺术市场盘点
上海今年首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举行 数据挖掘师成“香饽饽”
基层数据上“云端”民生实事有着落
大数据定位学界前万分之一“高峰人才”
2018沪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即将公布
这一年,哪些长队为艺术而候 ———2017年国内热门艺术特展盘点
“千万人帮万家”迎春帮困活动启动
统计局回应部分地方GDP注水:地方数据不影响全国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武大回应李红良涉论文造假:数据不存在伪造,将进行二次调查
印度首艘国产航母可望于2020年开始服役
心跳越慢越长寿?谣传! 心动过缓会导致晕厥入院
罕见故宫内景全景曝光,不愧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你去看电影了吗?上周末8片票房同天过千万,其中5部网络评分超7.2
画风诡异 天线宝宝爱莎公主这些视频千万别点
什么是美?不妨从“艺术史”中找答案
【大家谈】2017年经济数据传递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福祉
16年田野调查发现我国33个少数民族具有剪纸艺术传统
韩方称朝鲜已确定艺术团访韩演出日期:2月8日、11日
是自恋还是艺术?这家自拍博物馆想跟你聊聊
静安:依托大数据平台优势构建城市智能感知网
152年来首次"超级蓝血月全食",今晚千万别错过!
住酒店千万不能碰的东西表面干净其实很脏
上海:研究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筹建社区大数据云平台
四年后重返湖南卫视收视率依然登顶,老版《还珠格格》仍是镇台神剧!
左小青、张丰毅……《声临其境》收视又冲顶,但有些明星,节目组不敢请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