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攻坚 保卫蓝天(绿色焦点) | 冀豫鲁晋等地大气污染防治采访记
“气代煤”为蓝天“减负”,2017年7月10日,河北省任丘市七间房乡西大坞四村村民刘晓梅试用刚刚安装好的天然气灶。
2017年7月25日,国家电网昌吉至古泉特高压陕西段开始架线。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减少东中部燃煤运输3000万吨,减排效果显著。
2017年4月28日,河北省固安县,工作人员依法拆除一家“散乱污”企业的生产设备。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领导下,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的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
“大气十条”实施4年多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全面实现“大气十条”确定的各项目标,向人民群众交出了合格答卷。头顶上一年一年多起来的蓝天,来之不易。
“大气十条”收官之际,本报记者近日深入治霾主战场,探访大气污染防治进展。在治污攻坚战的火热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治理大气污染、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新空气的坚定决心,看到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良好效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污染防治攻坚,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目标非常明确,关键在于行动。让我们共同奋斗,收获更多的蓝天幸福感!
——编 者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十条”。一场艰苦卓绝、影响深远的蓝天保卫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全面打响。
4年多来,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大气十条”收官之际,本报记者赴河北沧州、河南安阳、山东德州、山西太原等地深入探访。这些城市是治霾攻坚主战场,去年被列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上的“2+26”城市。
领导干部切实绷紧了环保这根弦
各地党委政府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主动性显著增强
安阳市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发现,如今要见他们的局长一面,很不容易。
安阳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戚绍斌,大部分时间都在环保局办公。他分管环保,市里的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就设在环保局。“我80%的精力在抓环保。”戚绍斌对记者说。
记者在安阳采访期间,正赶上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持续并加重,灰蒙蒙的雾霾笼罩大地。1月16日零时,安阳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应急响应升级为红色。全市1394家涉气企业,只允许65家生产。当天晚上,市委书记李公乐坐镇指挥,市长王新伟和戚绍斌现场督查排污企业,直到凌晨4点多钟,这次重污染过程的高峰过去,他们才松了一口气。当晚,安阳市区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没有出现空气质量指数“爆表”现象。
对治霾不力的后果,安阳有着切肤之痛。2014年11月,环保部华北环保督查中心就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约谈了安阳市政府主要领导。2015年6月,环保部发布通知,解除了对安阳市大气污染问题的挂牌督办。安阳从此一微克一微克地“抠”PM2.5,环保成为领导干部们绷得最紧的一根弦。
“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各省(区、市)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通过动真碰硬的中央环保督察等有力举措,层层传导压力。
记者在各地采访时了解到,如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得到有效落实,各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党政领导重视、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初步建立起来了。”河南安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环保局局长郭虎江说。
前几年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频发,影响了公众对全年空气质量改善的感受,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焦点和难点。2016年底到2017年初的所谓“跨年霾”,甚至让一些人对“大气十条”实施效果产生怀疑。
联手向污染顽敌宣战。2017年8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京津冀、山东、山西、河南等6省(市)政府,发布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这份长达143页的行动方案,为“2+26”城市一一制定了详细“作战计划”。此外,还制定了强化督查、巡查、专项督察、量化问责、信息公开、宣传报道等6个配套方案,打出了“1+6”的强力“组合拳”。
压力迅速传导,攻坚行动战果明显。“组合拳很管用。例如,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级别提升一级,由环保部统一下调度令等等。”太原市环保局局长窦力奋对记者说,“去年10月到今年1月15日,太原重污染天气总共只出现7天,同比减少23天,下降77%,而且污染峰值显著降低。老百姓对空气质量改善,有强烈的获得感。”
排污大户尝到绿色发展甜头
重点行业提标改造持续推进,污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环保部的督查组、巡查组,还有省里、市里的检查组,前期督查时指出我们工作的疏漏,我们及时整改到位了。公司也不断自检,找出差距,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指着不远处的全封闭煤棚,山东德州金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谷文斌告诉记者,“光这个设施,就花了1个多亿。”
没有“伤筋动骨”,何来“脱胎换骨”?环保红线倒逼企业治污减排、转型升级。记者看到,各地的重点行业提标改造持续推进,污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地处城市建成区内的安阳钢铁集团,是当地的排污大户。1月17日,安阳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第二天,记者随环保部强化督查组赶赴安钢集团,督查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
按照应急预案,安钢集团的高炉和烧结机要停产、限产,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在达标基础上削减30%以上。督查组仔细检查了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调出了历史排放数据,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抓好环保,被安钢人视为一场“生存保卫战”。2017年,安钢在上年仅有微利的情况下,咬着牙投入30多亿元,实施新一轮环保提升规划,目前焦炉烟气治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厂区内投资8.1亿元的烧结机脱硫脱硝设施高高耸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2月底将投入运行。
“环保就是安钢的命!行业内最先进的环保技术是什么,我们就用什么。目前,我们正在将脱硫技术设施由湿法改为干法,虽然成本会增加四成多,但排放远远低于国家的特别排放限值。”安钢集团副总经理郭宪臻说,加强环保等举措规范了钢铁市场秩序,淘汰了差的企业,2017年是安钢建厂60年来经营业绩最好的一年,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
“我们去年农历正月初七,就请来清华大学、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等单位的26名环保专家。他们给钢铁、水泥、焦化、玻璃等12个行业提出深度减排指导性意见,随后围绕76家重点涉气企业,量身定制了全面提标改造、转型升级的方案,‘一厂一策’深度治理,预计总投入66个亿。”河南安阳市工信委副主任郝魁生说,“企业承担着治理污染、达标排放的主体责任,一个企业环保过不了关,只有死路一条。”
强化环保,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去年以来,以“2+26”城市为重点,全国清理整顿涉气“散乱污”企业6.2万家,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在狠抓‘铁腕治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经济增长并没有像一些企业或群众预想的那样受到影响,而是不降反升。”山西清徐县副县长武晓俊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财政报表,“2017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07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1.04% ,比上年增长25.88%。”
治霾主战场迎来科技尖兵
15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28支跟踪研究团队驻点研究
1月16日上午,一场“雾霾会诊”在山西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举行。
针对1月12日—15日太原空气污染过程,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8个单位的专家,分别就空气污染现状和预测、气象条件、污染成因以及重污染应急对策等做出分析,会商对策。他们都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太原市跟踪研究工作组成员,去年10月份以来一直在太原驻点研究。工作组的负责人是中国环科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研究员。
跟踪研究工作组分析指出,太原被列入“2+26”城市,治污措施严厉,但同处太原盆地的晋中市、吕梁市没有列入,这三个市同处一个盆地,大气污染相互影响,应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这一建议得到了山西省政府的积极回应。”中国环科院大气所研究员、固定源室首席专家薛志钢高兴地告诉记者,1月24日,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对太原、晋中、吕梁三市政府发出应对重污染天气调度令,决定1月25日至2月2日,在太原及周边地区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
“工作组的科研支撑,给了太原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降低了污染排放水平,推动了空气质量改善。”太原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夏玉林表示。
自去年10月份起,治霾战场迎来科技尖兵。15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28支跟踪研究团队,进驻“2+26”城市。他们全力以赴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关研究,协助各地制定“一市一策”“一厂一策”的治霾作战方案。
“2+26”城市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差别很大,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有的放矢、精准打击。柴发合表示:“很多城市都苦于有想法、没办法,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不仅要研究区域层面通用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也要为各城市防治措施落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下去这么多专家,与地方密切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柴发合说。
驰援德州市的,是上海环科院李莉教授牵头的团队。“陵城艺术中心颗粒物浓度晚7点后持续高值,来自区域扬尘,提醒网格注意”“禹城局地污染严重,必须引起重视”……1月11日下午,每周四的重点会商会上,上海环科院王红丽博士等专家,作出了细致分析及诊断。
这些意见建议怎么变成切实的治理措施?“我们和协助市长分管环保的于松岩副市长有个约定,每次会商如果有重要问题,就在会商纪要上用粗体加黑特别标注出来,上报给他,他会立即批办。”德州市环保局大气科科长张培勇告诉记者,德州市充分尊重专家意见,每条意见都要“开花结果”。大家为了头顶上的蓝天越来越多一起忙碌,德州从来没把专家组当外人。
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深水区
必须通过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结构等举措,打赢蓝天保卫战
“空气质量比前几年好太多了,这么多蓝天,往年想都不敢想!眼看着街边的小作坊被拆除、小厂子有了环保设备,这都是蓝天保卫战的好成果!”沧州市运河区居民张军感慨道。
“这个冬季的蓝天让人打心眼里畅快”“空气中没有刺鼻的味道了”“出门戴口罩的人很少了”“蓝天有时美得让人难以置信”……从河北到河南,从山东到山西,记者采访了多位居民,他们对空气质量改善普遍都有获得感,蓝天幸福感逐步增强。
“‘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从中央到各地、各部门,都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花了很大力气,治理燃煤、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和施工扬尘等污染源,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安阳市跟踪研究工作组负责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俊华表示,“‘大气十条’确定的大气污染治理思路和方向是对的,执行和保障措施有力,效果很明显。”
环保部1月31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8微克/立方米。在全面实现改善目标的同时,全国整体空气质量大幅改善。2017年,74个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3.4%,比2013年上升7.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2013年减少51.8%。
治污攻坚战这一战绩,是在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以及汽车保有量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取得的,殊为不易。“大气重污染天数显著减少,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在世界大气污染治理进程中也前所未有。”李俊华认为。
1月13日至22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空气重污染过程。“这次污染过程持续了八九天,主因是遇到了一次非常不利的气象过程。”柴发合分析说,“与2013年1月份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相比,气象条件甚至比那时差。但从京津冀地区看,这次总的污染水平下降了五六成,污染程度显著减轻,北京当时污染很严重,这次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大气十条’的实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应当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在2030年前总体要求空气质量达标,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制定不同阶段的达标时间表,通过时间表倒逼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柴发合表示,大气污染防治慢慢进入攻坚区、深水区,难度越来越大,后面要围绕科学化、精准化来制定控制措施。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调整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运输结构,打赢蓝天保卫战。
“虽然空气质量在改善,但我们也看到沧州排放量巨大的基本面没有变,加上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压力增加,未来的治污攻坚难度会越来越大。”沧州市环保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俊华表示,未来的环保工作,仍然需要“自扫门前雪”,同时加强区域协作。
郭虎江对记者说:“安阳的大气污染防治正在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浅水区进入深水区,产业、能源、交通结构都在加速调整,2018年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
“大气十条”顺利收官,我们还需再接再厉,打好接下来的蓝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