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从左到右:朱启贵、谢京辉、殷醒民
【导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凝集各方智慧。今天报论苑特别刊发三位学者的建言文章。
筑牢建设质量强国的文化根基
谢京辉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质量第一”“质量变革”“质量强国”“经济质量优势”等重要论断。质量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衡量质量,一方面是质量技术的硬指标;另一方面是质量文化的软实力。“中国制造”已经创造了无数世界第一,在许多领域,我国的质量技术已与世界对接,很多品牌已进入发达国家。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盲目崇洋的诸多非理性现象提醒我们,我国的质量文化建设是块“短板”。要扭转因质量自信缺乏而造成的对国产品牌的认同感缺失的尴尬局面,必须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发挥质量文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作用,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筑牢文化根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国,树立正确的质量自信的价值导向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基础。建国之初的条件十分艰苦,国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出了世界一流的国产品牌。上海牌手表、红旗牌轿车伴随着周总理会见外宾和出访,在世界各国留下了质量品牌的美誉。
对自主品牌自信不足和认同感缺乏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与缺少相关教育宣传有关。比如,与某些见利忘义、对质量不负责任的企业有关,等等。质量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鼓励和鞭策,而不是指责和谩骂,但质量自信激励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公正客观地对待。质量文化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和迫切。首先要增强“质量第一”意识。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质量观,把中央的新要求固化为质量意识、内化为质量自觉、转化为质量行动,真正让“质量第一”成为全民共识。其二,要改变外界对我们质量问题认识的态度,必须树立自主品牌整体的新形象。质量文化建设涉及企业、市场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质量文化建设全覆盖,全方位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着力在塑造质量新形象上下功夫,提炼出中国质量的整体形象,并充分利用质量文化辐射效应,助力构建中国良好的世界形象。不可否认,现在国际竞争尤为激励,要防止利用所谓“质量问题”唱衰中国。一方面要为企业大力发展自主品牌鼓劲加油,提高质量的自信心,使企业进一步练好质量内功,提质增效,增强质量的自律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质量文化建设辐射效应,传播质量客观信息,使信息对称,准确、客观的质量信息宣传让国内外更多地认同我国的质量。
高质量是质量自信的前提。中国制造要具有德国制造、瑞士制造那种影响力,必须积极贯彻《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2)年》的要求,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基本建成食品质量安全和重点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搞好质量文化建设,让质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
质量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坚强基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必须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好质量文化建设辐射性,使之产生规模效应,进而使质量成为我国产品品牌的一张响亮名片。(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朱启贵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即,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协调作为内生特点、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二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迈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成效的发展;四是供给体系和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量及结构动态平衡的发展;五是国民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发展;六是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可由6个方面组成:第一,动力变革指标:每万名就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与GDP之比,企业R&D经费支出增长率,R&D经费与主营业收入之比,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与R&D经费之比,科技成果转化率,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收入之比,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累计毕业企业增长率,风险投资增长率。第二,产业升级指标:信息化指数,新型工业化进程指数,农业信息化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农业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作物耕种机械化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增长率,主要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结构优化指标: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第四,质量变革指标:中高端产品占产品的比重,中国品牌国际市场占有率,先进制造业增长率,高端服务业增长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比重,优质农产品占农产品比重,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指数,产品伤害事故率,顾客满意度,质量损失率。第五,效率变革指标:产能利用率,全要素生产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工业综合产能利用率,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税收占GDP比重,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绿色发展指数等。第六,民生发展指标:居民收入增长率,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化率,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调查失业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万人刑事案件发生率,普惠金融增长率,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国民经济发展指标与指标体系是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产物。为了满足建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的需要,必须完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夯实指标与指标体系的基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
殷醒民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究竟包含多少个层次的指标数据必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讨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下可以扩展为五个维度: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质量、金融体系效率、市场配置资源机制。
全要素生产率是测定发展质量的核心。我们要看到,GDP短期内不会消失,重要问题在于要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弱化单纯的数量增长,能够更好反映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2017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已经扭转了连续数年下降的势头,且生产要素投入呈现出更智慧、更有效的使用方法。坚持运用多种生产率测算指标来评估企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就显得更为紧迫,因为企业经营绩效高低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正是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
当然,全要素生产率能否有一个看得见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始终依靠科技创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要使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就应该把科技发明能否创造新技术产业的能力作为最主要的科技质量指标。为此,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将更高的科技创新指标时时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上。指标的选取要有利于加大研发机构建设,有利于加大源头性技术的突破,有利于创新体系的更加完善。
科技创新成果叠出,惟人才为本。一定要使劳动力质量提升的“管道”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要制定以知识学习与创造并重的教育发展指标,也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质量、劳动力健康水平、各类毕业生技能、师资质量测定指标等。通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高素质劳动力,通过大规模高质量的研发机构来带动高效的研发产出。一言以蔽之,就业的劳动力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能否提升、或提升多少的最关键因素。
资金配置效率涉及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为更高生产率部门和科技创新领域提供资金是金融体系的“天职”。金融深化要提高中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以及资本生产率和产出的增长。为此,要提高金融体系的规制质量与效率,新的指标应当体现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与审慎监管框架,下述的指标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居民存款的安全性、企业的融资成本与融资便利性、中小企业的融资占比、风险资本数量及可获得性、创业板企业的成长性、创业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金融资产的法律保护程度等。
要通过更完善的市场体制,用企业高质量的创新产出来支撑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为此,在设计新的评估指标时,要把那些妨碍科技要素效率提升的体制短板用市场运行质量指标来补上。新的指标包括新企业设立的时间和成本、创新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破产成本、对新思想产生的鼓励政策等,这些指标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竞争性活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体制就是生产率,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高质量发展理念是“魂”,五大维度则为“骨架”,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加强,融为一体。(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