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来了,总导演说了啥

2018-02-10信息快讯网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将于2月19日大年初四晚在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纪录频道同步首轮播出,每天一集,连续播出八天。

“食物、人物和文化,是第三季最核心的三个点,食物我们的载体,人物是我们要讲述的故事,而人物与食物背后的文化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来处。”在昨天的开播仪式上,第三季总导演刘鸿彦介绍,纪录片将探讨我们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历时10个月,拍摄团队的足迹遍布中国20多个省份,采访300多人,将400多种美味收入镜头。与前两季相比,这一季的拍摄团队更为国际化、年轻化——除了央视的“90后”拍摄人员外,团队还请来了欧洲的同行。在外国人眼中,中国食物奇在哪里,是隐藏在第三季镜头语言中的一大看点。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来了,总导演说了啥-信息快讯网

从2012年推出第一季开始,《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俨然成了中国原创纪录片界的“现象级”作品,其讲述美食背后温情故事的创作手法获得许多观众的认可。与前两季相比,第三季在内容上有不少创新之举。比如,在精美可口的食物与独具匠心的烹饪技艺之外,创作团队也将镜头伸向了器具、食养、节庆、宴席、餐桌礼仪等与美食息息相关的衍生话题。比如,人们常说“美食美器”,在第三季里有一集集中展示与介绍中国的食物器具。

新一季中每一集的片名也有说法。导演介绍,分集片名将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切入,每一集会根据内容主题选取一个中国字作为片名。在对字的追根溯源中,将中国文化与食物进行最直观的结合和表达。

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感动是“平凡的中国人”,当他们与食物相处时,便能处在一种十分美好的状态中。但这样的“操作”也引发过争议,有人因此评论说人与故事成了“主菜”,而美食却沦为“前菜”和“辅菜”,“泪水”逐渐淹没了“口水”,这让《舌尖上的中国》不再“好吃”。为此,第三季的主创人员表示,食物背后永远站着人,这一次,食物、人物与文化还是一个都不能少。在制作过程中如何将人与食物紧密相扣是摄制组一直在思考的的问题,编导力图在讲好人物故事的同时,将食物的诱人感呈现出来。

第三季的音乐也是一次创新。导演介绍,这一次的音乐更往文化传统与中国元素方面靠,纪录片中将有大量糅合了现代感的民乐出现。

>>听听导演说了啥

问:第三季的创新和突破在哪里?

刘鸿彦:我们这一季从一开始确定了一些点,食物、人物和文化,我们可能最核心的三个点,食物肯定是我们一个载体,人物在食物之后我们要讲述的一个故事,人物上附着了很多国家的文化传承,背后的文化是我们的一些来处。我们这次做片子希望能够一点一点来挖掘出我们中国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所以文化也好、历史也好。我们也知道在当下传播形势下,文化和历史讲多了可能有枯燥感,这也是我们这一季在创作过程当中,一直在不断想去突破它,文化诉求是我们必须要表达的,但是怎么表达的生动,而且被一些更年轻的群体接受,这些是我们这次不断的克服和表达的。

问:纪录片中有许多故事,会不会担心大家觉得没那么美味了?

刘鸿彦:我们从一开始强调食物、人物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从一开始我们就下了一个标准,人物和食物不能分开,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以及在于策划执行的过程中,我们是把这个抓的比较紧,人物和食物在这方面尽可能能够把人物的故事讲好,把食物部分的诱人的部分呈现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来了,总导演说了啥-信息快讯网

问:舌尖系列文本、旁白很受欢迎,这次文本上有什么变化?

刘鸿彦:解说没变化,我们第三季肯定有继承也有创新。第一季我们还没有美食类的纪录片,出来对于观众也是七八年前的事情,观众的期待和反馈是不同的,现在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第三季如果没有更多的创新,没有突破和发展的话,我相信观众也会不满足的,这可能是我们这一季开始创作,会有一个很长如何寻找定位的路,如何在前两季基础上有一些新的突破和我们的发展。

这一季我是期望大家看了片子之后,应该有满足,这种满足可能也许会跟每个人对于舌尖三有一种不一样的想象和期望,我们也是一样,我们这个团队也有着对于前两季的考量和对于观众期待的考量,也是一个创作,这也是非常重大的一个品牌,对于我们这个团队来说更多是一个深入创作的机会。我们有自己的创作和自己的表达,这些诉求,这些综合元素加一起,这一季会有一些新风格的东西。

提问:这次舌尖三在选题上有什么创新?希望传递什么样的价值?

刘鸿彦:简单说就是君子爱食,食之有道,可能是我们这次的核心,也包括像我们海报上的宣传语,“品味中国、品尝人生”是一样的,品味这个词是多意的,一方面是指食物,因为每个食物不可能跟人脱离开,食物背后永远站着人。

我们分八集,器具、饮食的养生、食养、宴席和最后一集是哇融合,都是在之前的领域内没有做过触碰的,这应该是一些新的选题方向。我们之所以做这样的结构,其实我们里面是有一些内在的思考和逻辑,和一个体系的表达,我们的饮食文化,大家都会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这个东西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呈现这个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

问:这次食物入选标准是什么?

刘鸿彦:跟每集的主题不同,比如小吃这一集的主题,背后一定是非常结地气的。

问:临危授命您当时的心情是什么?

刘鸿彦:我觉得是无知者无畏,我们整个团队包括我个人,我去年4月份从新闻中心调到纪录频道,来了之后接手这个项目,基本上到播出满打满算加一起才10个月的时间,这个周期非常紧张。我刚开始没有对于背后创作方面、各方面困难的程度估计不足,但是主要是觉得这个品牌毕竟是一个央视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需要有人把它做下去。当时,我是东北人,东北人不会想那么多,就做了这件事情,无知者无畏。

我觉得10个月的过程中,整个团队在一起摸爬滚打挺幸运的,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这个平台的力量,这次深切的感受到,这个品牌不是几个人能够做到的这么大的影响力,背后有太多人的支撑,包括我们从策划阶段到拍摄阶段,像专家、拍摄对象,一听是央视舌尖,给了我们特别大的支持和帮助。也是我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现在觉得也挺幸运的。

问:舌尖之后出了很多以舌尖打头的美食纪录片,面对的要求会更苛刻,有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刘鸿彦:其实这是我刚才说的,我们在最初开始策划的时候,面临的巨大的压力,确实它不像别的项目,别的项目做起来相对,这方面外围的影响会小一些,我们整个团队已经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我们把可能会大家的期待,我们都在考虑,同时我们还是认为它是一种创作。纪录片从另一点来说,纪录片跟这个时代有密切的关系,既使是讲食物,我们也不是单纯讲食物,它不是教人做饭的片子,毕竟是讲食物和食物背后故事的片子。你要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说,它的风格、内容是必须要有一些变化和调整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观众的审美和接触的东西变的太快了,我们要肯定要抓住这些点做呈现。有一些部分是不变的,有一部分是必须要变的,也是权衡了各种元素之后,我们是有这种考量的。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来了,总导演说了啥-信息快讯网

问:有没有做过调研,在审美有哪些变的部分?

刘鸿彦:变的部分做出一些调整,我们做了一些调查,调查更多是不变的东西需要保留下来,变的东西因为我觉得时代在变,每个人生活在其中,尤其是一个纪录片的工作者,时代的脉搏和气息一定要把握住。增加的是文化的东西,就是我们认为是需要变的东西,需要增加。最早可能美食的节目不多,但是这几年美食节目太多了,观众再看舌尖我们应该给他什么,观众有的时候期待,或者我们作为从纪录片的创作来说,我们有这样一种责任,我们应该在食物的基础上,更多可能给观众能更提升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问:您觉得舌尖系列成为现象级产品后对于整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刘鸿彦:纪录片最核心一点是要有表达,你一定要有你的诉求和表达,精美的画面是一部分,最终它在背后肯定是创作者的一些我们通过这样的东西,我们希望传递一些东西。不管是是什么级的,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我们这一季背后也有我们这样一些表达。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来了,总导演说了啥-信息快讯网

提问:美食和国家形象宣传有没有关系?

刘鸿彦:美食跟国家形象当然有关系,像前面那位专家讲的一样,我前两天看了一个新闻,在外国人眼中最代表中国有三种,美食、中医和武术,美食我们每一集都会有,中医和武术在我们某些集里也有触碰,我们这一集是希望能够把我们最具传统、文化色彩的东西挖掘出现呈现它,我们会在片子当中有这些元素,无意当中有了这样一个巧合,在外国人眼中最代表中国的东西,美食是最重要的一点。

刚才讲的中国美食申请世界非遗,之前我们也有过了解,我们希望寻找一些在国际视野下更有吸引力的食物是什么,我们会有一集有一部分的呈现,中国的饺子。我们也还有一集会更直接的会有事物跟国家形象有关系的呈现。

提问:很多高分纪录片做成了大电影,但是票房不高,您怎么看?

刘鸿彦:我个人前几年自己去参加过很多国外的纪录片电影节,给我触动听深的是在加拿大、荷兰看到的很多纪录片都是在影院看到的,国外有特别好的纪录片的土壤。他们也是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所以我觉得现在咱们国家已经开始了纪录片进入院线,虽然票房不见得很理想,但是毕竟是一个特别好的势头,总是会一步一步来,毕竟进入院线影院的传播和电视的传播,包括现在新媒体、融媒体的传播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从纪录片的从业者来说,这个需要我们再去过的一道关,这部分有更多的专业性。

关注对于好的纪录片题材在院线是能够接受的,可能现在对于整个中国的纪录片发展来说,现在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有好的题材,你就会有机会,关键还是看对于创作者来说,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把握住,和真的能够发自真心的去创作。

问:说一说音乐吧

刘鸿彦:音乐是我们这一季的创新,前两季音乐非常成功,所以这一季音乐要做调整,是面临巨大的风险,我觉得为什么要调整,创作是多方面的,除了我们主题希望能够在我们文化传统方面去靠近之外,我们相配套其他的元素,这是一个视听的艺术,音乐方面我也希望能够在我们主题上做附加。

编辑制作: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悟空”“实践十号”“墨子”后,“慧眼”正式交付使用,中国空间科学迈出新步伐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首次发布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上海两位“远见者”入选
《自然》杂志首次就“一带一路”主题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数字丝路”勾勒五大优先发展领域
非洲政要:中国没有监视非盟
中国大学“国标”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到底说了啥?
向中国政府施压、硬闯中国使馆、殴打使馆人员...这些在海外“受欺负”的中国人该怎么保护?
十一届市纪委二次全会举行,李强: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在前列
手术获得99分!“手巧”的中国成人腹股沟疝治疗已超越发达国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申城先锋 | 规划是纸上的,百姓感受却是切身的
读胡小远长篇小说《玻璃塔》:塔尖上的文字
年轻人最喜欢的中国十个城市
没有了陈晓卿的舌尖3,你还追吗?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来了,总导演说了啥
文在寅在青瓦台会见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
33年前,中国人从南极“绑架”了一群企鹅,还在-88 ℃里吃面…
这位清华才子是世界材料界的“中国名片”,与妻子伉俪情深72年,今天是他的百岁诞辰
两名中国游客在纳米比亚车祸中遇难,另有4名中国游客受伤
中国卫星物联网计划正式启动!未来近百颗物联网卫星将发射升空
冬奥会|中国队迎晋级关键战
为什么学得又早又多,一路抢跑的中国学生却后劲不足?
春秋航空“旗袍秀”,带来别具一格的中国年味
博物馆中迎新春!过个有文化的中国年
“狼吞虎咽”只是吃相难看?新年饭桌上的你千万别中招!
今晚《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吃出家常菜背后的传承故事,品味一颗辣椒的流变传奇
大数据说话:春节最流行的过法,除了看舌尖3还有……
看够了搔首弄姿的明星?时装周上还有这些值得关注的中国面孔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