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首次执导筒的《大闹天竺》有着浓重的晚会痕迹。陈佩斯朱时茂的客串,六小龄童的现身,特别是片尾花絮里模拟的晚会场景,都比影片本身更容易让中国观众心生感慨。
《大闹天竺》中的“俗”感扑面而来
怀旧也是许多“春影”共有的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剧情各处,甚至也诉诸更为感性的听觉:《功夫瑜伽》重新唱起《神话》,《西游伏妖篇》继续沿用《大话西游》的音乐,《唐人街探案2》让《粉红的回忆》再度成为流行。在笔者看来,这些音乐的重复,在心理诉求上如同春晚例行的结束金曲《难忘今宵》,怀旧的深处,是经由流行音乐建构起来的当代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感觉和把握,而这种感觉的微妙又在于:它们的音乐形式尽管喜气洋洋、温情脉脉,在最终极的意味上,却又因着时间流逝而感慨万端。于是,春影的娱乐甚至狂欢面貌之下,中国传统文化里喜忧参半、悲欣交集的调和辩证,就不知不觉再次渗透进现代国人的精神世界。周星驰作品里那些看似另类的元素,也可以与乡土民俗中的“血社火”等形态相互参照。
在“俗”趣味之外,春影还有“雅”、“正”两种趣味,限于篇幅无法一一详说。就大势来看,春影不可能如当年春晚那般获得巨大持久的影响力,但它一定会是世界影坛的一桩大事,中国的贺岁是贺双岁,全球化的元旦与本土化的春节俱在其中。春影反映出的审美趣味(外化为票房、传播度等等),实际上正是中国文艺、文化、文明的现实存在形态和状况的缩影。愈是如此理解,愈明了中国文艺、文化、文明复兴的重要性。
作者:左衡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制作:钱好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