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新天:中国民间外交先交谁?国外中产阶级?
导读: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19期,汇聚了23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各科领军人物,部分嘉宾、学者在2017年前后出版了新著。今分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俞新天(讲堂第78期嘉宾)为即将出版的新著《民相亲心相通——上海民间对外交往故事选辑》所做的绪论。作者通过大量民间外交案例的研讨,论述了新时代下,中国民间外交现状、面临的挑战和主要奋斗方向,尤其指出必须团结的主要阶层是国外草根精英,这为广大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绪论精选
中国民间外交仍有巨大成长空间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奋斗和积累,中国已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大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国际作用显著增强。随着中国政府对外关系的全面发展,民间外交也水涨船高,进入了新时代。
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需要广大民众的意愿和参与
民间外交是由非官方的机构、组织和个人所从事的对外交往活动;其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外国的非官方机构、组织和个人;其活动配合中国官方外交的发展,或符合中国官方外交的趋势,促进人民之间的友谊、理解与合作,为中国外交赢得国际民心民意的支持;通过参与全球治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民间外交源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外交”、“国民外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发挥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的“人民外交”也存在其局限性。今天,中国的民间外交已经超越了历史,站在了新起点之上。
中国民间外交进入新时代有如下三点原因:一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大国。习主席说,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显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作出更大的贡献,不仅是官方外交的任务,而且也必须呼唤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投入。
二是世界各国期待中国民间外交更上层楼,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行为和梦想,准确地预测中国的未来。许多人对中国仍有误解或不了解,国际上某些力量对中国进行“妖魔化”,这些都是中国外交的无形障碍。仅靠中国政府或官方外交来消除误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依靠中国民间机构、组织和个人的国际交流沟通和言行举止,去直接影响外国社会和人民。
三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的贫困发生率已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中国人民的素质和能力空前提高,投入民间外交的热情和意愿空前高涨,如旭日喷薄,江水奔流。
▲2014年,钱复(左)与俞新天(右)做客第78期讲堂《本世纪全球困境:中华传统文化的借镜》
中国民间外交与世界各国公民的“公共外交”有同有异
今天,中国民间外交不仅具有世界各国“公民外交”、“公共外交”、“多轨外交”的共同特性和表现形式,而且具有全新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
第一,中国民间外交具有民间性,体现在社会与个人的迅速成长和空前的参与热情。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和个人的迅速发展,当代的民间性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民间性已经大不相同,除了政府、官员之外,还包括广大的具有相当自主性的民间机构、组织和个人。
第二,中国民间外交坚持社会开放性,秉持中国全方位开放与人民的开放态度。它包括中国广大的多样性的地域,包括各行各业各领域,包括男女老少不同人群,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成员。中国已实行了全方位的开放,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文化,从参与地区合作到支持全球治理,从国际体系外的“造反者”变成国际体系内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这才为民间外交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第三,中国民间外交具备基础性,坚持民心永远是外交的基础。有学者认为民间外交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本文认为,“稳定性”一词应改为“基础性”更准确。在国际局势变化、热点问题频生的今天,民意的变化更加迅速,新媒体的普及也加速了民意的变化。
第四,中国民间外交非常灵活性,方法多样,深入人心。民间外交可以充分发挥民间机构、组织和个人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中外交流沟通合作,与官方外交形成互补。
第五,中国民间外交的理论研究仍然不足,深化理论研究确为当务之急。但是,与世界各国的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相比,中国的民间外交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十九大报告对于中国外交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就为中国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2012年8月28日,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举行纪念中美“乒乓外交”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40周年招待会,基辛格博士发表讲话
正视主要挑战:来自外部环境的三种不利条件
当今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中国将抓住机遇,在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此同时对外交流与合作也会更上层楼,民间外交必定乘势而上,开创更辉煌的局面。但是,也必须清醒地分析和预见不利条件,正视未来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1、西方某些“中国威胁论”根深蒂固,错误认知短期内很难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的速度越快,实力越增强,国际影响力越大,“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就越响。根据西方列强在国际体系中竞争的规律,新兴大国必然挑战既定大国,最后以武力达到权力更替的结果。由此形成的现实主义理论广为传播,同时,一些人头脑中的狭隘民族主义也在滋长,盲目自尊自大、排外、不宽容等情绪出现。
“中国威胁论”并非只表现在政治军事安全问题上,也表现在中小国家民众担心“中国控制其经济命脉”、忧虑“中国文化殖民主义”等。这些错误的认知不仅因西方某些势力和媒体的渲染而加剧,而且也因历史形成的误解而根深蒂固,短期内很难消失。
2、世界各国民粹主义聚力成“中国危害论”,民众容易轻信误判
民粹主义是现代社会中始终存在的一股思潮,与真正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人民运动不同,民粹主义是假借“人民”的名义进行的反对历史前进的思想和运动。其特点是,在全球化的中心反全球化,空前的反建制与反精英情绪弥漫以及左翼和右翼民粹主义合流。
中国在全球化中受益多,又在推动改革开放与全球化,因而成为世界各国民粹主义的众矢之的。左翼民粹指责中国“破坏环境”、“输出社会不公”、“破坏劳工待遇和人权”,右翼民粹则在主权安全问题上发难。在它们背后,经常能看到西方势力的插手。各国的反华反动势力往往把中国作为“替罪羊”,以此转移国内民众的不满和指责,而民众容易轻信误判。
3、世界各国的个人身份至族群归属的认同危机,俘获着部分中国人
目前世界各国认同危机突现,成为紧迫而严峻的课题。认同是从个人身份开始,进而达到群体的归属,包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等丰富内涵。认同涉及价值观的赞同,但比文化和价值观更加广泛深刻。英国与欧盟各国、美国的白人和少数族裔,在价值观上并无太大差异,然而却因认同分歧产生矛盾冲突,甚至分道扬镳。今天所有国家都在国际体系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于是出现了矛盾与张力,即国内问题与外国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和文化等)之间的紧张。所有的国家政府都面临着认同问题的挑战。
然而认同与整合的失败往往为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建造温床。在不少发展中国家,民族、宗教、阶级或地区的差异造成身份的鸿沟,形成了互相排斥甚至充满冲突的状况。当然,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超越国界,以上思潮也蔓延至中国,部分中国人也会有意无意地被其俘获,破坏健康发展的中国民间外交,我们应当警惕和批判这些错误思潮。
新思考:客观地认识自身不足,实践中提高能力
中国民间外交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和经验,但相对于时代的要求、国家的发展和各国的期待,仍然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中国的民间机构、组织和个人走出国门时日较短,对世界各国的了解和理解仍然不够,参与全球治理的机制和活动刚刚开始,不仅应当在加强实践和国际合作中学习提高,也必须客观认识自身的弱点与不足,克服内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大型纪录片《新中国民间外交实录》开播,真实、客观地展现了60多年来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历史
1、以谦虚心态,学习借鉴他国进步经验
世界上众多的民族、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要了解和理解十分不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一脉相承,对于邻国乃至世界有重大的影响,应当看到,邻国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但在很多方面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各国之间除了文化本源的差异以外,还有历时性差异,即是否具有现代化所带来的工业文明、城市化以及大众流行文化等。中国人应当充分赞扬和肯定别国的进步,并且虚心学习,互相促进。
民间外交面临参与全球治理的新任务。中国民间机构、组织和个人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学习借鉴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经验,配合中国官方外交,积极投入各项活动。
2、拓宽交流对象,广交深交国外中产阶级
处于新时代的民间外交则应大大拓宽交流的对象,以便与官方外交形成更大的互补。民间外交的主要对象是外国的民间机构、组织和个人,从理论认识上来说,今后交流沟通的主要对象是国外中产阶级。
中国人在开展民间外交时,应当更好地认识中产阶级的要求和中产阶级社会的特点。中产阶级既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石,也可能因对现状不满、期望落空而成为动荡甚至暴力的根源。中国人在开展民间外交时应当广交深交草根精英这样的新朋友,同时这些新精英多半也都是中青年,而争取中青年的人心也是获得未来的保证。
3、政府公布外交趋势报告,引导和鼓励民间创造性
当民间外交发展到队伍庞大、领域众多、涉及各国之时,传统意义的完全整合、绝对步调一致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可能不利于新生事物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可以采用宏观引导和分管部门具体支持相结合的方式。中央政府将把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纳入大外交的视野,定期发布外交总结和趋势报告,让海内外中国人更加清楚中国外交的方向和趋势,以便更好地加以配合。可以成立各种基金会,奖励和鼓励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的优秀成果、组织和个人,为民间外交树立典范和榜样。
▲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
近年来中国举办的“中华文化之光”等活动,表彰在世界上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人物和感人故事,产生了巨大影响。丰富多彩的民间外交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值得表彰褒奖的领域不可胜数,亟待关注。可以预见,民间外交这样人民性、群众性的事业,难免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依法处理问题,满腔热情地欢迎和讴歌人民参与民间外交的创举,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它,才是正确的态度。
(选编自绪论《论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
文:俞新天
编辑制作: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