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展,灵感全来自古老的“非遗”

2018-03-03信息快讯网

这个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展,灵感全来自古老的“非遗”-信息快讯网

一提“非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遥远僻静的小山村?是垂垂老矣的手艺人?还是不好意思穿出去的布料?

登陆朵云轩艺术中心的“江南百工——千年技忆·今世风华”大展,可谓颠覆了人们对于“非遗”的惯有印象。

“非遗”+艺术,千年前的记忆与技艺+千年后的工艺与想象,让一件件展品呈现出令人惊艳的化学反应。展厅甚至俨然变身沪上新晋网红自拍圣地。

先来感受一下——

这个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展,灵感全来自古老的“非遗”-信息快讯网

这个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展,灵感全来自古老的“非遗”-信息快讯网

跨界设计反哺“非遗”传承

金箔熠熠,用公元4世纪流传至今的金箔锻制技艺,定格冬日阳光下转瞬即逝的闪耀“金雪”;古纸皑皑,将800余年传承历史的手工古纸为基本材料,以现代激光雕刻技术进行造型雕刻,幻化成光影变化的室内“云屋”。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运用传统工艺跨界创作的几件大型装置作品,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超高颜值,也探索出“非遗”保护的另一种模式。“非遗”中的传统手工艺,其技艺依托于材料,以及与材料相辅相成的传统手艺。时移境迁,传统手工艺如何在当下寻找活力与生机,一直是横亘在“非遗”传承人面前的重大难题。艺术家们创新公益模式,结合现代创意与设计理念,以一种全新视觉冲击及体验的形式呈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同时探索新的市场化出路;从而形成传统文化输出,通过设计及市场经济手段,做到保护、反哺传统文化并做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闭环。

这个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展,灵感全来自古老的“非遗”-信息快讯网

这个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展,灵感全来自古老的“非遗”-信息快讯网

这件雪花雕塑般的特色装置名为《点金成雪》。创作灵感来自艺术家女儿的雪花玩具。整件装置由22个镜像模块组成,给观众一种梦幻般的视觉体验,就像身处奇异的雪花世界,沉浸在美梦中,充盈着好奇和乐趣。

艺术家在由镜面不锈钢等材质组成的雪花上印制金箔。这金箔制作工艺,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精湛手工艺——通过金、银、铜三种原材料,根据需要进行配比,再通过物理砸压的方式,制作成薄如蝉翼的金属薄片。作为中国金箔的发源地,南京的金箔工艺相传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200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箔的制作一般要经过12个程序,分别是:黄金配比、化金条、拍叶、做捻子、落金开子、沾金捻子、打金开子、装开子、炕坑、打了细、出具、切金箔。如此才能造就0.12微米的平均厚度,成就轻盈飘渺之态。

这个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展,灵感全来自古老的“非遗”-信息快讯网

这个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展,灵感全来自古老的“非遗”-信息快讯网

由手工傣纸制成的这件装置艺术作品,名为《云屋》。诞生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混镇曼召村的手工傣纸源于古老造纸术,在雨林中孕育而生,又以纯净的制作过程维系着环境友好的传统,这种原生态的纯粹成了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也成了体现云朵纯净感觉的最佳载体。艺术家曾去过西双版纳四次,此次展品的原材料即来源于西双版纳勐混镇曼召村。那里总共有196户人家,每户都是傣族人,800年来他们都以造傣纸为生。在古代傣纸是用来抄经书的,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人知道它了。2006年,傣纸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动的音符,鼻尖萦绕的香气,指尖抚过纸面的触感,这些都是艺术家想通过这件艺术品传递给大家的信息:“我希望将这次的云屋展做成一个可以让参与者运用所有感官来体验的展览。”在这次展览上,参观者除了可以在不同空间尺度内感受傣纸制成的不同大小的“云”之外,更有音乐及架设在“云”中的秋千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让每一个参展者都可以参与其中,融入到这个空间里,身临“云境”之中去感受被云层环绕的感觉。

作品凝结今人对于传统的理解

展览中的很多作品都是利用传统物料、手艺,通过创新、设计手段的一种再表达。每件作品都以致敬传统为出发点,结合个人深层次对物料、手艺的理解,通过作品具象化将自己对传统的理解。优秀的传统技艺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本就是一种满足于人的自然需求、精神需求、生活需求的活态文化,其艺术性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也只有融入艺术家个人情感与心声,作品才具备温度。

这个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展,灵感全来自古老的“非遗”-信息快讯网

在这件名为《通天塔》的作品中,青年雕塑家丁浩选择将“非遗”中的传统古典房屋营造技艺与现代的建筑方式相结合来进行创作,由此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这个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展,灵感全来自古老的“非遗”-信息快讯网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驻地艺术家荷兰产品设计师Erik和Yvonn与东阳竹编“非遗”技艺传承人何红兵携手创作了一组竹灯系列作品。造型行云流水,色彩斑斓灵动,形成现代艺术家居环境中的灯具系列,让竹编之美走进日常生活。

这个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展,灵感全来自古老的“非遗”-信息快讯网

设计师、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章莉莉携手道明竹编“非遗”技艺传承人杨隆梅、东阳竹编“非遗”技艺传承人何红兵共同完成这组艺术装置《竹编万花筒》。作品集合中国多种经典的镂空竹编纹样,用单体模块的方式构建绚烂的竹编艺术。用一块穿过清风、浸过晨露、晒过月光的竹编,抒发怀古之思、桃源之念。

代代传承的“非遗”技艺,在往昔的岁月里都曾是大众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像是织造的宋锦、云锦、蜀锦,是穿在人们身上的;徽墨、歙砚、宣纸的制作,是为了读书写字的;做风筝、剪窗花、画年画,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可惜,如今大多数“非遗”正尴尬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作为陈旧、刻板的代表站在了流行文化的对立面。

有业内人士认为,古老的“非遗”与时下的流行文化之间并非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非遗”若想在今天真正得以传承,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亟待从静态、封闭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面对现代社会更广阔的都市生活空间。“非遗”技艺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挖掘。借助创意设计,重新输入流行元素,昨天的“非遗”可以优雅地走进当下生活,甚至受到潮流的追捧。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探索“非遗”项目的活化之路,其文化DNA才能得以动态地保护、抢救、传承和发展,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中。

作者:范昕

编辑制作:范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丨图片来源:朵云轩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