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堆画、杨浦大龙灯、香囊、上海花样经……元宵行街会上的非遗你知道多少?
秧歌、舞狮、赏灯会、上海花样经……这些非遗你知多少?杨浦区环同济第十四届“元宵行街会”于3月2日在苏家屯路拉开序幕,今年的元宵行街会特备设置了民俗一条街,剪纸、房式蛋雕、京剧脸谱制作、麦秆画、微雕、竹笔逆锋倒书、瓶中船模、江湾面花……各类制作技艺吸引众多来往的老少群众争相学习互动。其中有四大非遗项目。
牡丹、动物、水果、人物、烟雾袅绕的山水画栩栩如生地出现,甚至连齐白石的虾趣图都能完美的制作……这是四大非遗项目之一的布堆画。该技艺发源于堆绣,起源唐朝,流行于清朝,解放初期濒临失传,现经王励新老师在原有堆绣的基础上丰富了制作材料、精细了制作技艺,衍生创造出布堆画,在上海地区传承、推广、发展。
过去,不论迎接春节,还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杨浦大龙灯必不可少。
这一“非遗”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灯彩,传承人李政三十年前开始探索灯彩制作技艺,其以大型龙灯见长,还擅长制作各类立体动物灯,对宫灯的制作也颇有心得。
上溯到先秦时期的香囊也是非遗项目之一,又名香袋、花囊,有装饰衣着、把玩欣赏之审美功用,又兼有除菌、醒神等功效,佩戴香囊之习。荣庆堂香囊制作技艺,是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核心、运用五行学说、采用纯中药配方制作香囊的传统手工技艺。
同时,“花彩艳”、“十二月花事”这些老上海人耳熟的花样经也反映了中国剪纸艺人的传统生活习俗,剪纸艺人走街穿巷、设摊卖艺时的口诀和唱词,其特点是边剪边唱。传承人郑树林熟练地掌握并增加表现新生活的内容,赋予了上海花样经新的活力。
此次“元宵行街会”以“我们的节日:春色满乾坤 睦邻共团圆”为主题,分为四个篇章,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得一览无余。
伴随着喧天锣鼓,第一篇章“民俗之美传九州”拉开帷幕,舞龙舞狮、接财接福、踩高跷、划旱船、小丑杂耍穿梭其间,精彩纷呈。
金山打莲湘、颛桥镇转伞、闵行区鲤鱼跳龙门、崇明新河镇艺术团……这些来自全市各区县的优秀非遗项目在第二篇章“非遗之风暖申城”启动纷纷亮相。
之后眼花缭乱的扯铃,轻盈曼妙的舞姿,代表着上海传统文化的上海港码头号子雄浑有力,展现第三篇章“文化之光耀杨浦”,让人目不暇接。
第四篇章“睦邻之花遍四平”旨在彰显四平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由辖区内幼儿园、大中小学校及留学生们组成的文明校园联盟方队,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由社区文体爱好者组成的社区基层方队,
此次行街展示的团队中有9支四平社区的团队。四平秧歌队作为居民自发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每年都参加元宵行街活动。退休居民宋阿姨表示,“两年前,我在家门口的舞台上看到了秧歌队的表演,很震撼,于是也报名参加,曾经零基础,现在已经能够手把手地教新队员动作技巧了”。
现场随着乐声响起,红色的丝带也随着节奏起舞,这是时尚腰鼓队的队员们活跃的身影。鼓手手中的鼓棒伴随着喜庆的鼓点声变成了灵动的精灵,除了击鼓敲棒的动作之外,每位成员还需要不断变化队形。很多鼓手虽然年龄可以做奶奶,但依然身姿矫健。
元宵活动自然离不开喜庆祥和的元宵赏灯会。社区居民自己动手制作的元宵花灯也将参与展示。早在几周前,街道组织23个居民区的众多居民在杨浦大龙灯非遗传承人李正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民俗彩灯。在居民们的奇思妙想中,憨态可掬的金鱼灯笼,雍容华贵的宫灯,一个个形式各异精巧美观的灯笼很快就被制作出来。四平布堆画班的学员们还在传承人王励新老师和孟新民老师的带领下集思广益,将布堆画技巧运用到宫灯的制作上,传统宫灯装饰上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别有一番风味。
夜幕降临,样式各异的上百盏花灯纷纷点亮,“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记忆中那久违的灯火辉煌重现。
记者获悉,四平路街道办事处自2005年起牵头举办四平社区闹元宵行街会活动,从一开始单独的灯会行街,逐步辐射杨浦乃至周边地区,成为社区民俗文化团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的都市民俗节庆盛会。2015年四平社区闹元宵行街会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每年组织的花车巡游、踩高跷、舞龙舞狮等特色行街以及巧妙有趣的灯谜、传统非遗文化项目一条街,展示了一副立体、动态的闹元宵民俗文化画卷。
文:汪荔诚
图:袁婧
责任编辑:陈晨
*独家稿件,来源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