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八年二次换肺成功,三天拔插管,五天能下床,新供肺让她生命重启
一枚器官的工作周期,仅仅是一个生命的周期吗?未必。生命很脆弱,生命也很神奇,至少对刘阿姨来说,是如此。作为有着八年肺移植病史的患者,48岁的刘阿姨刚度过她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再次换肺成功!
最近,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学科带头人赵珩主任、肺移植亚学科带头人杨骏副主任带领团队为这个女患者施行了左肺再移植手术。这是这家医院院开展肺移植以来成功施行的第四例肺再移植手术。
八年前,刘阿姨因为双侧弥漫性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在胸科医院接受了双肺移植术。手术后,她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从术前24小时离不开呼吸机,变为能像正常人一般生活、活动。
直到慢性排异的出现,给刘阿姨的生命再次蒙上阴影。随着移植肺功能的每况愈下,去年底,刘阿姨的气急状况明显加重,已不能脱离氧气。
已经做过一次移植手术的她,是否意味着生命就要走到终点?
医生告诉记者,慢性排异是国际上肺移植领域的难题,是影响肺移植患者手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当慢性排异出现后,目前尚无有效的抗排异药物可以逆转移植肺的衰竭,再次肺移植是首次移植肺衰竭后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它可以使肺移植患者的存活时间实现更大突破!
不过,与首次肺移植手术相比,再次肺移植由于胸膜腔严重黏连、肺门结构难以辨认且解剖位置可能存在变化等因素,手术难度与风险都高出数倍。国际上再次肺移植患者占所有肺移植患者比例仅为5%,国内再次肺移植的病例也极少,只有少数具有丰富肺移植经验的医疗单位才能开展。
胸科医院的医生团队决定挑战这个高难度。在细致充分的手术前准备之后,胸外科、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组成的手术核心团队打响了这场“再次肺移植术”的硬仗。
医生们为刘阿姨施行的是左肺再移植,正如手术前所料,患者的胸膜腔因为疾病原因出现了严重黏连,这给手术带来极大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们要解决的更大难题是:将肺静脉、肺动脉和支气管这些血管完整地游离,把患者体内原来的左肺组织按照解剖要求完整切除。
医生强调,尤其是肺动脉的后壁与支气管的前壁之间,纤维组织非常致密,如果采用常规方法游离很有可能顶破肺动脉后壁,造成大出血等意外情况。
在反复尝试不能顺利游离出肺动脉后,杨骏医生果断决定大胆地离断支气管,沿着支气管壁解剖左肺动脉主干。
手术非常顺利,通过与供体的支气管进行吻合,手术团队成功地将健康的左肺叶植入患者胸腔……经历6小时25分钟的手术后,移植进入身体内的供肺开始“工作”起来,它将帮助这个生命开始走向一个新阶段、新旅程。
刘阿姨恢复非常迅速,手术后第三天拔除口插管,第五天已能辅助下床活动。
作为华东地区最早开展肺移植技术的医院,胸科医院自2002年施行第一例肺移植手术至今,已成功完成60多例肺移植手术,患者年龄跨度从34岁到72岁,并已培养出一支包括胸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科、呼吸内科、体外循环亚专科于一体的肺移植专业团队。
至于大众关心的肺再移植技术,记者从胸科医院获悉,通过再移植技术可使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有的患者经过再移植已经存活超过10年。该院肺移植团队称,近年来在不断提升手术技术的同时,将更多聚焦肺移植领域的国际难题——慢性排异,开展相关研究,希望据此进一步实现肺移植技术的突破,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手术后生活质量,为更多患者带去“生命重启”的机会!
文:唐闻佳 姚君
编辑制作:郝梦夷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