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获奖了!最年轻的获奖人仅35岁,逾1/4为女性科研工作者,今年上海科技奖看点进来看!
今天举行的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为上海科技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272个项目(人)授予嘉奖。林国强院士、王曦院士被授予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称号;孙毅、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21项成果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31项成果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216项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在今年的科技奖励大会上,女性科技工作者大放异彩,所有项目完成人中有467名女性,占比26.1%,比上一年度20.7%有明显增加,而且获奖团队的年龄总体更趋年轻化。更重要的是,所有获奖项目中,产学研合作完成比例达60.1%,比上一届大会提升逾10%,外地完成单位占所有完成单位的22.8%,上海科技创新的协同性和辐射力不断拓展。
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为年轻人搭建科研创新平台
年轻人能享受多少创新资源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创新环境,在获奖的268名第一完成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总数的57.8%,40岁以下的占17.9%,在获奖项目的所有完成人中,对应比例更是高达77.2%和44.3%。
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架空输电线路智能化关键技术及装置”和“极端环境下机器人探测装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两位第一完成人刘亚东和蒲华燕年仅35岁,是今年获奖人中最年轻的。蒲华燕所在的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成员也多是80后、90后,她说:“年轻人的激情和爆发力,再加上科研人员的专注和钻研精神,使得我们这个团队有着强大的执行力和和谐的氛围。”
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国际顶尖人才助力科创中心建设,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在上海张江创建上海科技大学首个核磁实验室,美籍华人孙毅极力促成同济大学与美国加州再生医学研究院共同联合组建成立“中美干细胞研究中心”。
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从奖项申报制度上做了改变——受理原则从“在上海”改为“为上海”,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主任刘海峰解释说,也就是说在奖项申报上没有地域、国籍限制,只要这一科研成果确实为上海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即可参与上海市科技奖项的评选。
获奖成果对标上海发展和国家战略
66个获奖项目来自先进制造领域,占所有获奖项目的24.7%;另有17.2%,共46个获奖项目来自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16.8%,共45个获奖项目来自能源与环境领域……在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过程中,上海科技界正通过在基础科技领域的创新,和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未来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钱卫宁团队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就是针对“互联网+”时代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的高可靠、高可用、高弹性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马厦飞团队研制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4500米大型无人遥控潜水器(ROV)系统,满足了海洋科学研究、海底资源调查、海洋油气工程和深潜救援等重大需求,在南海和太平洋的资源调查应用中首次发现了“海马冷泉”;同济大学顾祥林团队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构建了核电站关键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分析与次生灾害控制技术体系,并应用于国内外多个核/火电站设计、建设与维护。
这些项目对接了国家战略,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或装备需求,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和产业关键环节的实现。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上海构建的创新环境,使得企业真正有动力,也有能力承担起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今年所有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中,企业占358家,比例达到47.8%;牵头单位中,企业达到89家,比例为33.2%。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连续10多年占据全球港基70%市场份额,要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唯有不断创新。他们攻克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的关键技术,有了这套控制码头的“中枢神经”,改变了他们仅能出口单机设备而无法提供成套港基系统的短板,振华重工也一跃成为世界唯一的自动化码头成套设备与系统的制造商和供应商。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强度、韧性和流动性同时提高的高性能聚丙烯树脂,产品性能超过各国外产业巨头,已广泛用于宝马、大众、通用、福特、比亚迪、江淮等知名车企的零部件。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它开设了“杰事杰班”,优秀学生毕业后就能成为杰事杰的“准员工”。
文:沈湫莎
编辑制作:朱颖婕
责任编辑: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杨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