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实事 鼓实劲·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 | 人工智能精准推演“未来之城”治理
仅八万常住人口的浦东临港,如何应对每日十万人次极端高峰客流
人工智能精准推演“未来之城”治理
一大批世界级旅游景点即将出现在上海临港。根据预测,这些景点的相继开放,可能会为临港新城带来10万人次/日的极端高峰客流。这对于仅有8万常住人口的临港主城区来说,将是一个巨大挑战:交通运能、社会治安、游客食宿能否得到保障?应对各级别大客流预案是否落实到位?
在时间这条不能回头的横轴上,如果有可能直抵未来,模拟经营“未来之城”,那么,对于今天的城市治理无疑将是有益的借鉴。临港新区南汇新城镇城运中心的监控大屏上,如今就多了这么一座“既酷又炫”的“虚拟城市”——临港的“数字双胞胎”(Digital Twins),它不仅原样复制了城市的建筑地理构造,感知城市的运行脉搏,而且可以推演、预测城市未来发展。这是临港管委会以自我加压精神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用创新技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迎来世界级旅游景点,不靠“补丁”靠“内功”
在临港,海昌海洋公园主体工程结构已封顶,将于今年暑期对外营业,成为上海迪士尼的重要补充;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室内滑雪项目“冰雪之星”(WinterStar)完成土地出让,今年将启动建设,预计2020年竣工运营;全球同类科普场馆中建筑面积最大的上海天文馆已开工建设,也将于2020年建成投用,成为临港地区又一新地标……
临港管委会建设和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朱建忠说,临港还是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少年”,海昌等大型功能性项目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寄希望于传统经验和事后“打补丁”的做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果组织大规模演练,不仅成本高、耗时长,而且模拟场景与未来实景也有很大差异。
现在,临港给出了答案:用BIM(建筑信息系统)和GIS(地理信息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复制”一座城,在其中进行仿真、推演,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城市管理找到科学支撑。去年,临港启动“智慧临港‘BIM+GIS’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BIM+GIS”技术融合,构建对象化精细化“虚拟城市”。
这是目前全球首个城市级地理建筑设施融合数据平台,覆盖整个临港地区315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包括50厘米精度二维GIS地图、10厘米精度三维GIS地图、典型建筑对象化BIM模型,可全面展现、查询所有地理和设施要素,既包含道路、建筑等重要设施的高度、坐标等空间地理数据,也包含管委会、滴水湖地铁站等重要建筑的内部结构、房间布局、管线铺设等对象化设施数据。
构建精细化管理“大脑”,辅助“未来之城”
就技术而言,目前模拟城市运营的主流解决方案是“三维城市”,可以达到城市外表面模型级别。但临港的方案更为精细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虚拟临港”构建的是从建筑内到建筑外、从地面到地下的全方位三维模型,可以精细到对每一盏路灯、每一个变电箱的管理,“在这样一张虚拟城市模型底图上,基于时空标定和数据融合打造城市运行大数据平台,能够完成城市人流、车流等各类数据的动态采集,从而实现对整座城市的动态管理。”“BIM+GIS”,为城市景观规划、大客流交通、安防应急等应用提供了一个预测规划、仿真推演和决策支撑平台。为了应对大客流,临港在平台基础上构建起交通仿真系统,可设置车流量、停车场、车道、红绿灯、诱导牌等多个预案要素,通过人工智能对不同方案的组合进行仿真,评估每一种方案所呈现的效果,包括拥堵路段的位置、拥堵开始的时间、拥堵程度的量化数值、最大承受的车流量等要素,帮助城市管理者找到最优应对预案和优化策略。
着力聚焦城市治理、信息惠民、产业经济、信息基础等建设领域,目前临港管委会已布局实施一批智慧城市项目,城市运管平台、特种车辆监控识别系统、智慧交通一期、地下管线、智慧旅游等一批重点项目将陆续启动建设投入运行。记者了解到,临港管委会将以“面向未来,规划在先”为理念,构建面向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城市“大脑”,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前预判城市发展中的瓶颈和痛点,将临港建设成为着眼未来、智能高效的新型智慧城市。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