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心声】张英:城市大脑、人工智能要补上监管短板
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英很快“进入角色”。本次政协会议期间,她撰写了多份提案,聚焦新兴技术发展,特别是对“城市神经网络”、人工智能这两大热点领域,张英的提案都触及了目前监管的一些薄弱环节。
长期在智慧城市、互联网+实体经济等领域工作的张英,对技术非常敏感。她说,全国多地都希望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上海,市政府出台了相关行动计划,启动了新型城域物联网建设,并在静安、杨浦、普陀等区推进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特别是静安区,未来6个月预计就将新增50万个传感器,从而成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城区。
张英说,城域物联网将为城市增添“数据大脑”和“感知神经元”等,可以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载体。但这类新兴的信息基础设施,目前在规划布局、技术发展、管理模式等方面还缺乏统一规划,网络管理职责尚不明确,运营主体权利义务有待细化。此外,由于这张网会深入到社区,非常接近居民生活,如何有效保障网络安全,避免侵犯个人隐私,也需要进一步的制度供给。
张英援引麦肯锡公司预测数据认为,到2025年,物联网将在全球形成300亿到500亿个连接终端,广泛应用于健康、家居、制造、城市管理等领域。为应对这样蓬勃的发展态势,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对“城域物联网+城市管理精细化”作出总体布局,夯实制度基础,创新运营模式。比如,国家应将其纳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总体布局,出台相应的标准,在连接、数据、算法、平台、安全等方面予以规范。为了拓宽建设运营资金来源,提升市民获得感,要出台措施,鼓励以PPP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人工智能(AI)是又一个上海、乃至国家目前非常关注的新兴技术方向,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了人工智能。在上海,不久前也专门发布了推进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在张英看来,我国人工智能的基础和前景在全球名列前茅——全球2600多家AI的初创企业和科技巨头中,美国居首,我国排名第二;而在国内,上海AI项人才占全国1/3,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脑智工程等领域掌握话语权,相关产业规模已达700亿元。
然而,人工智能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人才储备不够、应用场景不多、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由于人才短缺,薪资水平高涨,造成企业成本直线上升,不得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挖角等现象。
张英认为,为了AI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加强产业和教育部门的联动,让高校和领先企业同时担负起培养人的责任。为了扩大市场需求,政府部门应该率先带头示范,引入AI优化管理和服务。此外,张英特别强调我国应该在发展AI的同时,对其社会和经济影响进行综合研究,重点分析AI对就业、教育、伦理、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行业监管等的潜在冲击,提前做足准备。
本次政协会议期间,张英还就无人机监管、网络隐私保护等话题提交提案。她说,上海在信息技术方面一直领风气之先,多年来推出了不少先行先试的举措。她希望通过政协平台,使得上海的实践有机会为国家提供一些启示,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文:张懿
图:赵立荣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