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有助于考生和高校实现“双赢”
文/上海大学原副校长 叶志明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海2014年9月在全国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过三年试点实践,2017年新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平稳实施,改革试点成功落地,并取得积极成效。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作进一步深化,这对新高考更好地发挥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与改革的“枢纽”作用,从而引导考生更好地把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相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综合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向上涉及高等学校招生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下则涉及促进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
新高考改革后,实行“两依据一参考”招考录取模式,即:依据学生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参考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6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选择有多种组合,考生一般可以根据高校录取专业对科目提出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择。这一方面要求基础教育学校更好地对学生加强生涯规划指导,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在各专业选才的科目设置上体现出更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一步深化高招录取标准改革。
当然,在试点实践中,也出现了考生在选学选考科目时出现过度选择博弈和忽视自身兴趣爱好,以及高校出现选考科目要求过于宽松甚至不提选考科目要求的现象。上海《若干意见》的发布,将有助于引导考生和高校更加理性地面对选考科目。按照《若干意见》实施后,考生可以进一步实现个人兴趣爱好和国家选才育才需要的统一,高校可以用好改革红利优化育人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特别是要求高校在各专业选才的科目设置上体现出更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利用好“第二个依据”和“一个参考”所释放出来的改革“红利”,深化招生模式和育人模式改革,更好地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与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合理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理想的操作路径是“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立相应的本科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明确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基础——根据所需具备的知识基础提出相应的选考科目要求”。
合理提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要求,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这是高校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例如某工程专业,对物理与化学科目都有要求,那么在科目设置时就应明确提出相关选科要求,这样有助于高校根据自身办学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更好地选拔到合适的考生,实现学校与考生的双赢。其次,更加合理设置选考科目,并建立相关保障机制,也将有效引导高中生兴趣发展。他们如果对某些高校、某些专业确实有兴趣,将会在这些兴趣科目上认真下功夫去努力、去钻研。这样有利于高中生更加理性地选择科目学习与考试,也真正起到了对基础教育 “指挥棒”的作用。
《若干意见》建立相关引导机制,促进高校更加精准合理地提出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要求,不仅有助于体现各类高等学校的差异化、类别上的不同,也有助于更好体现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特色。从长远来看,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考生及早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提早考虑自己适合在哪类高校深造和未来适合怎么样的发展之路,实现为每一个考生的终身发展,也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高考改革深化方案传递四个积极信号
文/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 周凤林
本市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对于进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总体来看,相关文件彰显了公平性与科学性的改革理念,传递出四个积极信号。
一、《若干意见》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宗旨
学校等教育机构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我们的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既有真才实学,又不断增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担当、家国情怀,这样才能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若干意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若干意见》坚持的根本价值导向。
二、《若干意见》彰显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课改方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完成相应学段的教育后所获得的一系列关键性认识、能力及态度的综合表现。2014年开始实施的基于“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综合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高中课程教学改革。高中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预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独特价值。高中教育既着眼于基本素质的培养,也必须传授和训练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在教育观念与思想、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估等方面,同样必须服从这样的价值目标。
长期单一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异化基础教育定位和作用。因此,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有助于通过评价“指挥棒”引领高中教育转型发展。高考综合改革撬动了高中课程多样化。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保障所有高中学科达到必备的基础,体现了基础性,让所有学生有必备的学科素养;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统一高考的多水平设计,体现了多层次性,让学生有多水平的课程定位;等级性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体现了多方向性,让学生有多维度的课程选择。
在高考改革“新政”的主导下,伴之以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高中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行为、知识等基础培养,鼓励特长、兴趣、爱好等个性发展,以过程性的培养和评价替代单一的学业分数的终极性评价。
三、《若干意见》强化了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要求
高考综合改革坚持了素质教育导向、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提高人才选拔水平和注重系统综合改革等四项基本原则,并提出了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程序透明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的改革目标。
“高中文理不分科”的“六选三”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外语可考两次等制度的实施,也有效缓解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等负面因素,降低了考生因为发挥失常而带来的风险,分散了考生高考压力。在高考形式上,实施“语数外成绩+三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的模式,使学生有了更大自主选择权,让高考从“标配模式”走向“自选模式”,无疑更加有利于高考公平,也有利于培养考生的特长,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迈步。
综合素质评价破除了“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包括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研究型课程过程记录在内的丰富内容,为高校考查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新的和更加全面的视角。
四、《若干意见》巩固了高考综合改革探索形成的经验
高考综合改革“新政”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其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正是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时间长、研究性学习多样性丰富等因素,仅靠班主任、学科教师的单一管理和指导已难以完成相应任务,全校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同时还要调动家长、社会等多方面资源,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完善系统的“全员导师制”。
高校还对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出选考科目报考要求,这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学科选考的重要依据,是促进学段间人才培养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若干意见》建立相关引导机制,可以引导高校更加精准合理地提出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要求,这对于引导高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特色办学、强化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对接高校人才需求也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些选择,“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势在必行。
顺应国家选才育才之需 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王琳媛
三年多来,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从“教”“考”“招”三个层面系统联动,形成一体,建立了成套的制度,成功引领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招生与培养更紧密联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高考招生更加有利于科学选拔创新人才。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即是选考科目设置打破了文理限制,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面,促进其知识结构更为复合多元,以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在这次《若干意见》中,上海对高校选考科目设置作了进一步要求,明确提出根据学生选考科目情况,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其他科目也将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建立保障机制并适时实施。这些多管齐下的举措,将有利于引导更多学生按照自身兴趣志愿和天赋特长选择选考科目,并保障高校各专业学科基础。
有利于国家人才培养和个人生涯发展的统一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李志聪
上海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华东师大二附中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享受高考综合改革的红利。我们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积极开展选科指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方面,每一届都有18-19个选科组合。健全选考机制,促进学生选考情况与国家人才选拔培养需求相统一,旨在以系统思维引导、促进大学和高中联动协同,相向而行,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招生对高中教育的引领作用,既为高中学生选科明确了方向,也提高了高校选拔人才的精准度。
《若干意见》的及时出台,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有助于为拔尖人才的培育创设更有利条件,也使得高中学校能够有底气、有目标地引导质优学生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人才。
推动高考改革从试点走向完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若干意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抓住了上海在新高考改革中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舆论的关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充实优化和总结完善。高考综合改革后,上海学生选学选考物理的人数,相比于改革前,其实是有较大增长的。但上海也注意到了学生家长自主选择导致的博弈心态,与国家选才育才需求间不够一致的情况,这次及时做出相应的优化和完善,是一种未雨绸缪。相关政策措施要落地,最终取决于学校的贯彻落实,以及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因此,《若干意见》强调要进一步优化高中教学组织工作,以及深化实施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与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和家长摆脱功利的应试观念,还应进一步加大上海已经推进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和春季高考改革的力度。随着高考改革深入推进,高校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会更好促进高中多元办学和个性化办学,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大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作者:叶志明,周凤林、李志聪、王琳媛、熊丙奇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