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剁手党”,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大量史前墓葬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区航拍图。
在4月10日成功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10个考古项目中,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墓地范围东西长约530、南北宽约170米,总面积9万余平方米。目前已揭露面积3800平方米,共发现史前墓葬343座,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初步估计墓葬总数达两千余座。
专家指出,该墓地当属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填补了相关领域考古发现的空白,为从宏观上进一步认识杨官寨遗址的聚落布局提供了依据,也为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实物资料。
本次发现的偏洞室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将该类墓葬的出现年代提前了500多年,为该类墓葬的起源与传播以及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遗址东北部发现一处规模空前的大型成人墓地,墓葬总数在2000座以上,是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性质应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为研究渭水流域史前时期葬制葬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聚落形态、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
关中地区又一处意义深远的重大考古发现
杨官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四组东侧,地处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南距现泾河河道仅约1公里,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从2004年首次发现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考古工作。该遗址考古主要是对其环壕聚落东部发现的庙底沟时期墓葬进行发掘。2015年至2017年,为了探索遗址东北部聚落功能区分布状况,在遗址东段环壕外开展针对性考古发掘工作时,发现一处大型公共墓地。
这处墓地位于遗址东北部,与环壕聚落同时期,在聚落中心还发现了一处大型人工水利设施。遗址的整体布局更加清晰,这是首次清晰构建起完整的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为庙底沟文化聚落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是关中地区继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安半坡遗址后,又一处意义深远的重大考古发现。
墓地以偏洞室墓为主。这一发现将偏洞室墓的出现提前到仰韶时期。发掘出土的彩陶壶反映了庙底沟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单耳杯、单耳罐等陶器的发现可能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中单耳陶器的发现与起源找到证据。
墓葬发掘中发现了史前时期的“剁手党”
陕西高陵经初步探明,该墓地总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区域内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初步推测墓葬总数达数千座,目前已对其中的211座庙底沟文化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
发掘结果显示,这批墓葬的规格普遍较小,墓葬方向基本为东西向,在部分墓葬周围发现有疑似幡类标识墓葬位置的遗存,据此推测墓地在营建和使用过程中经过周密的规划,类似于《周礼·春官》中所载之“邦墓”。墓葬形制以偏洞室墓占据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在已发掘的墓葬内尚未发现木质葬具,仅在个别墓葬中人骨周围发现了疑似编织物包裹的痕迹。
▲杨官寨遗址带二层台竖穴土坑墓M388。
“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个别墓葬墓主人的细部骨骼有缺失或移位的现象,还有少量非正常死亡现象。”据杨官寨遗址项目负责人杨利平介绍,有些手被放在人的头骨侧,而且摆放得非常整齐,还有一些手在人的其他部位,如腿部、脚部,或是填土里面,都发现有手指头被移位的现象。
杨利平说:“我们认为这些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些丧葬的习俗,听着比较残忍,我们在发掘中戏称这些人是史前的‘剁手党’!”
据了解,虽然发掘出土的墓葬随葬陶器数量有限,大多数墓葬都不见随葬品,推测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但重唇口尖底瓶、卷沿曲腹彩陶盆、泥质筒形斜腹罐、夹砂鼓腹罐等陶器,具有庙底沟文化的典型特征,为该批墓葬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
▲杨官寨遗址出土的彩陶壶。
杨利平说,彩陶盆上绘制的弧线彩陶纹饰、彩陶壶上装饰的花瓣纹都是庙底沟文化最具特征的彩陶题材,墓葬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与环壕的测年结果完全吻合,因此,可以判定该批墓地的年代为庙底沟文化时期。
文:报驻陕西记者 韩 宏
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编辑制作:韩 宏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