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西北大学与伦敦大学学院合作成立的“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NWU-UCL Centre for Silk Roads Archaeology and Heritage)”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揭牌成立。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院长汉密尔顿教授(Professor Sue Hamilton),伦敦大学学院傅稻镰教授(Professor Dorian Q Fuller),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教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教授等共同为该中心揭牌。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教授在致辞中说,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具有深远的传统和丰厚的底蕴,经过八十余年的发展,不仅在丝绸之路考古方面逐步形成特色,而且为丝路沿线区域培养了大批考古和文物保护人才,在全国赢得了重要的学术地位。2016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前夕,在乌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近年来,西北大学考古学科逐步凝练出自身的学科特色,以“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为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研究手段,已经形成了国内领先的考古学研究中心、规模最大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考古学是西北大学“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培育学科之一,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A+的优异成绩。
郭立宏说,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在世界大学考古专业排名中位居前三,是世界考古领域的翘楚。两校联合建设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平台,必会优势互补,创造辉煌。定会引领丝绸之路考古和遗产研究的方向,成为卓越的国际考古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与国际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重镇。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院长汉密尔顿教授讲话中表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UCL开展了对土库曼斯坦境内丝绸之路遗址Merv的长期研究,形成了一套杰出的区域遗产管理模式。他们建立了数据库,并提出了一套对丝路沿线诸遗址进行遗产管理的全面综合方法,为“丝绸之路廊道体系”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国申遗工作提供了支持,并催生了一套全新的政策框架以保证相关遗产的连续申报。
她说,迄今为止,世界遗产的申报仍主要针对某一国家内部的独立遗址。对于一些跨国文化遗产,虽然形式、内容一致,但却处于迥然不同的管理模式之下。“丝绸之路模式”旨在为26个国家的遗址确认与保护提供帮助,并为丝绸之路综合体概念(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的东亚至地中海地区),提供更广泛的知识背景。由独立遗址向跨境工作的转变也为邻国间的合作带来巨大挑战。
汉密尔顿教授说,2016年,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与西北大学续签了谅解备忘录。随着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的建立,跨境研究和遗产管理的各个方面将得以推广、实现。中心将成立指导委员会来开展协作研究和教学实践。双方已经开发了一套数字资源。西北大学已与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广东、福建等地的考古文博单位开展合作。UCL参与了大英图书馆的国际敦煌学项目,并与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中亚国际研究所及其他各国专门机构都有合作。双方的合作也将在教学方面有所体现。比如,UCL正在筹划一项有关丝绸之路考古的硕士课程,以补充现有的亚洲考古与文化遗产硕士项目。西北大学也热心与英方分享有关课程大纲和课程发展的意见。此外,双方还将开展教学和交换生计划。
汉密尔顿教授表示,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将把古代的东亚、西亚、南亚与地中海世界联系起来,使双方能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分析古代政治、经济与社会。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教授表示,西大考古承担了向世界阐释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脉络的使命与责任。中心的成立,将推动双方在人才培养、文化遗产从业人员培训、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以及学科相关出版平台、互联网数据平台建设等多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最终建设成为以汇聚研究线索,搭建国际合作桥梁,实施开创性研究为目标的创新型研究中心。
▲揭牌仪式后,双方合影留念。
今天,著名景观考古和欧洲史前史专家、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院长汉密尔顿教授,国际知名植物考古学家、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系教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英方主任傅稻镰教授,还分别作了《复活节岛的雕像时期考古学(公元1200-1600):纪念碑性、环境变化、复原力与活态遗产》《丝绸之路上的农牧先驱:4500-3500年前欧亚大陆交流的考古证据》的学术报告。
文:报驻陕西记者 韩 宏
图:韩 宏
编辑制作:韩 宏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