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风情大揭秘!这里称为“飞翔着五颜六色小鸟的河流”,一览500年文化艺术原貌
▲位于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现场。
乌拉圭(Uruguay),一个与中国远隔重洋的热情国度,其天涯之遥为我们的想象、猜测罩上了朦胧的神秘感。乌拉圭在当地土著语言里的意思是“飞翔着五颜六色小鸟的河流”这,里的原住民有怎样的生活?他们的艺术创作又何其惊艳?即日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乌拉圭的瓜拉尼艺术展”为我们了解热情洋溢且富有创意的乌拉圭土著族群——瓜拉尼人提供一扇窗口。
“乌拉圭的瓜拉尼艺术展”由中国美术馆、乌拉圭前哥伦布土著艺术博物馆和乌拉圭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主要展出17世纪以来的乌拉圭的瓜拉尼艺术,从民间传统到当代艺术,从多个维度展现了乌拉圭多元、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树一帜的文明特征。瓜拉尼人是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美洲建立殖民统治之前,居住在南美洲的主要原住民族群,今天分布在乌拉圭、巴拉圭、巴西和阿根廷各地。瓜拉尼人在乌拉圭是最主要的土著族群,是今天乌拉圭人口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乌拉圭领土上唯一保留其原住民生活习俗的族群。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致辞。
一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言:“通过对展览的凝视,乌拉圭人民对生命亘古不变的赞美和对个体生活的高度热情这两大重要命题彰显无遗。”此次展览将展出158件套乌拉圭瓜拉尼人的手工制品,包括巴洛克-瓜拉尼风格雕塑18件、马黛茶具12件套、传统姆比亚-瓜拉尼民俗艺术作品43件套、乌拉圭当代民俗艺术85件套(包括日常用品、服装和配饰等),立体展现瓜拉尼人的民间艺术传统及其当代转化。同时,展览中还将展出深受姆比亚-瓜拉尼人手工艺影响,在风格上独具特色的当代日用品、艺术品、服饰。展览中的手工制品,以木料、树皮、皮革、南瓜、金属为载体,涉及雕刻、浮雕、编织、针织和印染工艺。
▲18世纪彩色木雕《守护天使》。(中国美术馆供图)
▲瓜拉尼原住民的传统茶饮“马黛茶”,制法是将巴拉圭冬青叶干燥并碾碎,浸泡在水中制成茶饮。图为18世纪至今的马黛茶容器。(中国美术馆供图)
▲18世纪彩色木雕《洗衣妇》。
吴为山表示,在当下,尽管不同文明在文化形态方面日益趋同,而那蕴藏于每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情感与精神记忆却永远无法磨灭。正如16世纪欧洲文明的到来对于乌拉圭人民来说是一个重要转折,来自欧洲的文明与当地原住民文化随即产生激烈的碰撞,从最初的对立,至之后的逐步融合,过程的变化与发展贯穿于璀璨而独具一格的乌拉圭文化之中,展品横跨17世纪至当下的近500年的历史维度,它们不仅仅是乌拉圭某一段历史时期截面的视觉图景,更是整个乌拉圭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艺术表达。这些不同时代的精美日常用品,呈现出乌拉圭人民几个世纪以来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的变化,这些饱含温度的日常用品还展现了乌拉圭人民审美的追求与智慧的创造。与其说这是一个艺术展览,不如说它是一幅展现乌拉圭人民16世纪以来精神世界的历史画卷。
▲当地艺术家卡洛斯·克拉维利的系列木雕彩绘作品。
▲当地艺术家阿尔贝托·古铁雷斯的牛皮系列艺术品。
▲姆比亚瓜拉尼人手工雕塑美洲虎、美洲虎、蛇、鹦鹉、猴、凯门鳄。(中国美术馆供图)
2018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拉圭东岸共和国建交三十周年,此次展览也是庆祝中乌两国建交三十周年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
乌拉圭前哥伦布土著艺术博物馆馆长法昆多·德·阿尔梅达认为,此次展览能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将乌拉圭这个与中国远隔万水千山的国家的文化呈现给中国观众,无疑将继续加强中乌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也表示,文化和教育交流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足,我们很高兴能让中国观众了解我们的历史起源。此次展览将成为两国之间的一座文化里程碑。
文:报驻京记者 周渊
图:除署名外均周渊摄
编辑制作:周渊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