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船“塔拉”来到上海!它迫不及待邀请中国科学家、艺术家、厨师“上船”……
两年前从法国启航,航行了6万公里后,法国科考帆船塔拉(Tara)号首次来到中国,近日停靠在上海黄浦江畔的码头。记者今天受邀参观了科考船,塔拉探险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罗曼借这趟中国之旅“发声”:“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希望有中国科学家上船,与我们共赴北极。”据悉,在结束为期两年的“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存状态的影响”的科学考察后,塔拉号将重返北极,考察北极圈内的海冰及生物情况。
15年海上科考,成果多次发表在《科学》上
塔拉号是一艘双桅帆船,建造于1989年,2003年开始出海考察。之所以命名为“塔拉”号,是因为塔拉庄园是《飘》中的女主角斯佳丽永远的心灵花园,命名者希望塔拉号也能成为行驶在海洋上的花园。
塔拉号第一个承担的项目是“北极地区的大浮冰”研究。据罗曼介绍,1979年北冰洋冰山总量为1.68万立方千米,到2012年这个数字只有3261立方千米,冰层平均厚度也从3米减少为1米,变化惊人。
2009年开始,塔拉在公海上首次进行了浮游生物研究和塑料制品污染研究,他们在浮游生物上新发现了1.5亿个基因和约2000个新物种,并从浮游生物体内检测出大量微塑料。罗曼表示,每年有100万吨塑料被排放到大海中,而塑料需要300年才能被降解,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大约40-50年后,整个海洋将无一处地方没有微塑料。这些成果被发布在《科学》杂志上。
2016年开始,塔拉号开始致力于对太平洋上的珊瑚礁群落进行整体勘察,迄今为止他们通过超过2500次潜水作业采集了超过2.5万个珊瑚礁研究样本,在基隆、厦门附近海域都采集了珊瑚礁,他们发现除在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所罗门群岛等个别地点的珊瑚礁尚能保持完好无损,其他海域中30%-90%的珊瑚礁都受到影响。
尚未有中国科学家登船,每次出航有一个艺术家名额
和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大相径庭,走进塔拉号,眼前的布置和电影《敦刻尔克》中救起跳伞士兵的英国商船有几分类似。船长约翰告诉记者,要保证塔拉号航行,至少要有6名船员:机械师、信息官、水手甚至还有一名厨师。另外每次出航,他们会向世界邀请最多8位科学家同行。
有意思的是,科考船还给艺术家腾出了一个位置。约翰说,这艘船上来过画家和音乐家,艺术家在被大自然美景激发时会迸发创作灵感,在平时艺术创作也是枯燥的海洋生活的最好调剂。有300多名艺术家申请随塔拉号一起出行,可惜还没有收到中国艺术家的申请。
罗曼说,塔拉号明年将重启北冰洋之旅,去看看10多年前那块冰雪之地如今是什么模样,在此之前塔拉号上从来没有一位说中文的人,他特别希望明年能招募到中国科学家同行。据悉,在塔拉号停泊在上海期间,已经有复旦、交大等高校与之商讨合作事宜。
科研之余兼顾科普,1400名学生参观塔拉号
在塔拉号停留在上海的两周时间内,有1400名学生参观过这艘科考船,对这艘仅能容纳16名船员出海的科考船而言,要取得这个数字着实不易。
上船后,记者和所有参观的学生一样,拿到了一本中文写成的塔拉新闻(少年版),14张A4纸清清楚楚地描绘了科考船的构造、成员、工作以及科学家点评,要知道塔拉号上可是没有人会说中文的。
“全球80%的面积覆盖着海洋,而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不足20%,我们的科考船承担着两大使命,一是科研、二是科普。”罗曼嘴边的这句话,这是支持塔拉号每到一处尽其所能举办科普活动的初衷。中国的海洋实力也越来越强,“向阳红”号、“嘉庚”号、“雪龙”二号等科考船已经或将要交付下水,如何将科研与科普统一起来,塔拉号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作者:沈湫莎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