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前的今天,《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太空奏响,宣告了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长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发射塔架
今天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近些年中国航天探索苍穹迈出新步伐,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等方面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光是过去一年间我国航天发射25次、将53颗卫星送入太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哪些大发展、大跨越、大辉煌?今天下午,《问天之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一书在沪首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举办。
▲2011年5月27日9是58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靠近至30米距离的照片
“中国航天事业曾面临天一般高的困难。如今我们走到了这一步,还有什么障碍跨不过?”《问天之路》作者、《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李选清少将,分享了自己30多年来深入航天一线采访到的感人航天故事,回顾了中华民族飞天梦不断实现的壮丽图景。他连续策划组织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的宣传报道,聚焦“英雄航天员”杨利伟等航天员英雄群体感动了亿万中国人,《英雄携手飞天——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记》等作品引发了许多读者共鸣。
本书另一作者柳刚,先后采访报道了神舟七号至今历次载人航天发射和嫦娥探月任务,航母辽宁舰、空军试飞员群体等全国全军重大典型。两位作者联袂创作,历时三年,创作了这部中国航天40年发展的皇皇巨著。
《问天之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
李选清 柳刚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从东方红卫星到载人航天,从嫦娥探月到北斗问天,从“两弹一星”元勋到新一代航天员,纪实文学作品《问天之路》以翔实史料和鲜为人知素材描绘了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攻坚克难的“问天之路”,渲染凸显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业内评价,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第一部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权威传记,《问天之路》既是中国航天英雄的群英谱,也是亮丽的中国名片。
▲2016年10月17日4时4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为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举行出征仪式(王泗江 摄)
据作者透露,书中不少照片是首次公开,特别是杨利伟与航天员大队航天员在地面的生活图片、训练图片,以及航天英雄携手飞天的实景抓帧版,充分展现了英雄的中国航天人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出色完成飞天光荣任务凯旋的动人场景。
▲航天人王亚平在天宫一号舱内演练太空授课
活动现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公司原常务副总裁李慧、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昆鹏等多名专家座谈发言。
▲活动主办方向各界代表赠书
多名专家谈到,如今,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从东方红一号到天舟一号,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迈向世界航天强国的历程,展示着中国航天源源不断、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神舟一号从装配厂房垂直转运至发射架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一曲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太空奏响,宣告了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如今,我国在轨卫星超过200颗,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累累硕果。
▲2002年3月,神舟三号飞船在垂直装配厂正在吊装
比如,去年4月12日19时04分,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迄今通信容量最大的宽带卫星,也是国内首个应用电推进技术的卫星,同时也是东方红三号B平台全配置首发星,设计寿命15年,创下国内通信卫星技术的多个“首次”,将使我国通信卫星能力实现重大跨越。
▲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
▲钱学森在科研单位视察时,了解光学设备的使用情况
可以说,“问天之路”,是辉煌灿烂的国家记忆,是骄傲自豪的民族相册,更是亮丽的中国名片。有资深编辑谈到,这些成就与足迹,需要出版界以多种形式策划编辑图文并茂的优质图书。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配图除标注和书影均秦宪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