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左)与西安市副市长方光华为西安翱翔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揭牌。 韩 宏摄
4月24日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陕西省发改委与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联合发布“陕西一号”卫星星座计划。该计划将分三期完成,其中一期由72颗低轨道国际标准立方星组成,星座搭建完成后将实现对陕西省全境及“一带一路”全域地区高频度、重访遥感,可按照国土资源普查、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农林水利需求提供即时、详细、直观的图像信息。这预示着陕西省将拥有自己的星座。
立方星是一种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低成本微小卫星,具有标准化程度高、造价低廉、体量小等特点,已成为微小卫星发展的重要方向。1U立方星的体积为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用户不同需要配备不同载荷,扩展出2U乃至12U等个头大小不同的立方星。
▲西工大研制的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
据介绍,“陕西一号”卫星星座计划由西工大和今天揭牌成立的西安翱翔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牵头研制。“西安一号”A星和B星,作为该计划的先导星,目前研制工作进展顺利,计划明年6月发射入轨,主要对陕西省大气雾霾、水资源污染等情况进行全面监测,为西安市“铁腕治霾”提供数据支撑。
该星座计划,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私人资本有效推进立方星科技成果转化,并同时牵引陕西省内新材料、智能制造、大数据等多个行业,形成集卫星设计、制造、测试、试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推动陕西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西安翱翔卫星技术有限公司CEO于晓洲博士介绍“陕西一号”卫星星座计划中的立方星。 韩 宏摄
▲西工大微小卫星研制团队正在研制12U立方星。
“一期计划中的72颗微小卫星,计划5年之内发射完成。这些微小卫星,设计研发成本每颗只有几百万元。”据西安翱翔卫星技术有限公司CEO于晓洲博士介绍,“陕西一号”卫星星座计划中的这些卫星,会装上了多光谱、高光谱两类载荷,主要功能是监测大气、水和农作物的估产等,“一个火箭可发射10颗或更多的此类卫星,发射成本大幅度降低,组网的难度也会很低。这些卫星从技术上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相机,高度估计在500公里左右,幅宽会到几十公里。”
据悉,自2016年以来,西工大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先后完成了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行云试验一号”以及欧盟QB50计划“翱翔一号”三颗立方星的研制任务,而且均已成功发射,“翱翔之星”还创下了多个“世界第一”。目前已形成系列化立方星及其主件产品,部分主件已应用于国外立方星。2016年9月,“翱翔系列微小卫星”项目获得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同年10月获得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西工大在微小卫星研制技术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
西工大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负责人、航天学院教授、西安翱翔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军教授告诉记者,“西安翱翔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依托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将陕西省卫星发射、通信、测控等航天优势资源有机结合,未来将具备年产200颗立方星制造能力。”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航天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内高校之一,培养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先后参与了多个型号推送器、运载火箭、卫星及其发动机等分系统的研制和基础科研任务,是我国在载人飞行实验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两所高校之一。
该校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已具备了较完善的立方星总体设计、部组件研制生产、整星集成测试、环境试验,以及在轨测控等条件。该校研制成功世界首颗12U立方星之后,国际上也开始了12U立方星的研制,采用的标准正是西工大标准。目前,西工大已研制成功了2U、3U、6U、12U等系列化立方星以及立方星部组件、立方星电磁弹射部署器等系列产品,具备了年产10至20颗立方星的能力,正在建设年产200颗立方星条件,主要面向遥感、通信、空间探测和新技术验证等卫星应用领域。
文:报驻陕西记者韩 宏 通讯员付怡
图:韩 宏、西工大
编辑制作:韩 宏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