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吞下“知识胶囊”?来试试这场深度阅读和学术普及的“新知大会”
▲北京77文创园内的“三联?新知大会”现场。
“如果你们看科幻作品,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其中绝大部分作品里的人工智能都是给我们带来坏的结果的。我简单归纳了五个主题,人工智能的失控和反叛、人工智能的人权问题、关于机器人三定律的各种思考、关于外部世界的真实性、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终将衰亡。”北京77文创园内,一场盛大的阅读与知识分享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室内,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授江晓原正与读者分享《科幻世界里的人工智能》。室外,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陈海涛则以莫高窟内的壁画为例,一边阐释敦煌艺术的价值,一边带领大家体验壁画的动画制作。
这是日前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举办的“三联·新知大会”活动现场,旨在推广深度阅读与学术普及,搭建一线学者与公众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呈现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让严谨、可靠、充满可能性的知识与思想驱动我们的思考。
“几乎所有人类能够想象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负面作用,都已经在各种科幻小说和电影中表现过了。但是那种将科幻视为文学作品的传统思维误区,极大地妨碍了我们从科幻作品中汲取思想资源。”面对未来与人工智能如何共同生活的话题,江晓原教授表示,世人只知“机器人三定律”,却将阿西莫夫“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终将灭亡”的严正告诫置若罔闻,这才是最深远的危机。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授江晓原正与读者分享《科幻世界里的人工智能》。
在“如何看待历史,怎样面对未来?”的活动主题下,“历史”与“未来”成为两个引发思考与探索的关键词。比如:
面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机器拥有人类不具备甚至永远不会具备的知识,人机大战,Alpha Go的胜利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技术变革在人类的知识领域、社会生活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人类积累了数千年的知识系统将何去何从,人类的主体性又将如何凸显?
回望历史,如何对传世经典文献进行疏释与形塑,夏代的信史之争背后展现了怎样的史观,收藏与社会精英的文化消费模式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依次登上这方连接着现场观众和在线直播网友的讲台的学者,还有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围棋研究所所长刘知青,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白谦慎等等。
▲在“如何看待历史,怎样面对未来?”的活动主题下,“历史”与“未来”成为两个引发思考与探索的关键词。
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一直以来,这些学术问题大多以专著和论文的形式只流传的学术圈中,如何使这些研究转化为大众都能享有的财富?对此,拥有80余年历史的老牌三联书店以“新知大会”的方式,邀请科学、人文、艺术三大领域一线学者,向公众深入浅出地呈现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观念和新方法。有别于“知识胶囊”对读者喂养式的贩售,而是选择将前沿的、可靠的、充满可能性的知识置于公共空间,并依托新的数字传播环境,为学者与公众搭建起沟通平台。
“我们认为,知识永远承诺开放,而不是封闭,分享、交流与体验是破除习见与定见最好的方式。知识的可靠性不仅来自权威,更来自开放的对话。因此新知大会更是一个知识服务项目——对学者而言,知识经过了质疑、挑战、检验而变得更具理性;对读者而言,平常看上去冷僻、高深的问题因走出书斋变得亲切而感性。知识本身也因分享与体验激荡出更多的可能性。” 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表示,这种分享将帮助我们每个人认识过去,理解当下,应对未来。
▲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陈海涛带领大家体验壁画的动画制作。
更为深远的意义或许是从“新知大会”引申开去的老牌出版社如何拥抱新技术的讨论。当知识内容成为产品,时代更新,技术迭代,这种显而易见的扁平化、娱乐化、流行化的倾向,会对传递知识本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读者又将如何对内容进行过滤与筛选?
“出版国家队”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月沐的一番话或许能提供一种路径:“今天的出版,应该更为开放:应不吝于向公众开放更多的智性资源,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将传统出版与新技术新媒体形态融合起来,以此促进阅读、普及学术,让学者的研究成果更贴近大众。”
文:报驻京记者 周渊
图:周渊摄
编辑制作:周渊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