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现!湖北松滋化石点是世界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陆相PETM
▲中华金龙鱼(周明强供图)
湖北省松滋市龙王井古生物化石保护性发掘又有新发现。经过中科院专家20多天的努力发掘,龙王井村不仅出土一大批鱼类、鸟类、爬行类等化石,而且同步开展的地质结构、古环境气候综合研究表明,松滋化石点是世界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陆相PETM事件研究点。
松滋是世界上第三个早始新世特异埋藏化石群、“阿喀琉斯基猴”、“中华金龙鱼”重要化石的发现地,也是国家级重点古生物化石保护集中原产地。
200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及其团队在该市王家桥镇龙王井村发现阿喀琉斯基猴化石骨架;“阿喀琉斯基猴”化石,距今约有5500万年历史,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化石。
2013年6月,“阿喀琉斯基猴”在英国《自然》上发表引起世界关注,被美国《探索》评为2013年度100项重大科学新闻之一。
今年4月4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10多位研究员齐聚松滋市王家桥镇、斯家场镇,开启新一轮古生物化石保护性发掘。
经过20多天的努力发掘,龙王井村不仅出土了30多块植物化石,10多块昆虫化石,114块完整鱼化石,2块松滋鸟头骨化石,2块金龙鱼头骨化石和1块蜥蜴肢骨化石等珍贵标本。
▲蜥蜴肢骨(周明强供图)
▲江汉鱼(周明强供图)
在发掘的同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还开展了地质结构、古环境气候等方面综合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松滋化石点是继美国Bighorn后的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陆相PETM事件研究点,对研究阿喀琉斯基猴出现及辐射演化的环境过程、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生物的响应过程及机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阿喀琉斯基猴”的发现者倪喜军教授建议,松滋作为世界上第一只猴出现的地方,要将科学普及与本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尽快建立原址保护馆,获得化石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效益。
作者:驻鄂记者钱忠军 通讯员周明强 编辑:钱忠军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