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洞遗址的发掘,揭开了新疆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一页
“201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的发掘,揭开了新疆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一页。”5月13日下午,在“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论坛”学术报告会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建军研究员,以《近年丝绸之路新疆段史前考古的新发现》为题,报告了新疆包括通天洞遗址在内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
他披露,新疆处于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内地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在新疆田野考古上取得重要突破,新疆境内近年来发现的早期铁器时代遗存已近20处,这些遗存遍布天山南北,多点开花,为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通天洞遗址,出土的火塘遗迹很可能是新疆迄今发现的人类点燃的第一堆火;大量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发现,把新疆地区的考古学年代推到4万年以前;大量动物骨骼化石的出土,为探讨这一时期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遗址环境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 今年1月,通天洞遗址因众多惊人的发现成功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该遗址位于新疆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附近的萨吾尔山的北麓,由于遗址洞口有一个与山顶相通的大洞,由此得名“通天洞”。这里发现了早期铁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层位下的旧石器时代地层。
2014年,新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人员途经阔依塔斯村时,发现了这一遗址,初步认定属于青铜时代古人类生活居住遗址。201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对遗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
2016年到2017年夏季,作为考古发掘领队,于建军带领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先后对该遗址组织了两期发掘。截至2017年9月,他们在深达3米的地层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连续地层剖面,出土了2000多件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陶片、铜器等遗物,发现了3处旧石器时代的用火遗迹。此外,还发现了距今5000—3500年前的小麦等植物遗存。
于建军说,炭化小麦的出土,表明通天洞遗址有可能是新疆目前最早的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并且从青铜到早期铁器时代延续使用。他说,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遗存,对认识小麦东传的路径和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经碳十四测年,该遗址旧石器时代地层的年代为距今4.5万年左右。而此前,在新疆几乎所有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是距今约4000年前的遗存。
据于建军介绍,通天洞遗址不仅是阿勒泰地区首次发现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遗址,更是新疆境内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不仅填补了新疆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重大发现。
相关专家认为,通天洞遗址堆积序列清楚,年代跨度大,对了解新疆地区四万多年以来古人类演化发展过程,确立区域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于建军说,通天洞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属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迁徙的重要路径,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东西方早期人类与旧石器文化的迁徙交流等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也为东亚现代人起源、人群迁徙以及人类行为复杂化等多项研究填补了空白。
遗址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遗存,在国内目前只发现于少数几个遗址,为解决学术界争议的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是否存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文化遗存,以及莫斯特技术的传播路线提供了依据;该遗址发现了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层位,开启了探索新疆新石器時代的方向。
在说明通天洞遗址考古学重要意义的同时,于建军也提出,对该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一项需要多年延续的工作,对其研究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完成的工作。他透露,据初步勘探,在通天洞附近还有22个洞穴,其中的两个洞穴也有史前人类活动的遗迹,而在洞穴对面的崖壁上,还有类似的洞穴等待进一步探索。
报告会上,于建军表示,近年来,新疆在田野考古上取得重要突破。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为新疆考古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方向,在考古勘探、动植物及人骨DNA分析、金属器成分分析等方面解决了一些新疆考古难以解决的问题。
文:报驻陕西记者韩 宏 通讯员刘立云
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
编辑制作:韩 宏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