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改名”声明,中国民众有着不尽相同的反应。熟悉这个国家的人惊讶于这个决定来得突然,毕竟自苏联解体以来,20余年我们一直以“白俄罗斯”称呼之;但是更多的国人则表现出一头雾水——毕竟这个并不与我国接壤,在国际舞台上又不甚出名的国家,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个“改名”反倒是让不少人对“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关系犯起了迷糊。那么,“白罗斯”“白俄罗斯”“俄罗斯”,这些“罗斯”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这的确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无论“白罗斯”也好,“俄罗斯”也罢,都要从“罗斯”这个古老的名称说起。“罗斯”一词的来源相当复杂,学界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有观点表示“罗斯”是从多瑙河流域迁至第聂伯河中游露斯河一带的斯拉夫部落;也有说法认为,“罗斯”源自芬兰语,特指乘船远征的水手,是按照职业特征称呼来到芬兰土地上的斯堪的纳维亚人。
按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罗斯”原本被用来指称“外来人”:六世纪时,世代居住在中、东欧第聂伯河、奥得河、维斯瓦河及布格河流域的斯拉夫人被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其中,东斯拉夫人成为后来的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及乌克兰人的祖先。到了七八世纪,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为了解决混乱的内斗,决定邀请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首领留里克来作大公。留里克和他的队伍作为“外来人”,在征服东斯拉夫人的过程中,逐渐将这个地区都称为“罗斯”,并开启了古罗斯历史上的“留里克王朝”。
尽管“罗斯”一词的起源十分复杂,但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基辅罗斯”这一段历史。话说留里克死后,继任的奥列格大公继续统一着东斯拉夫各部。882年,奥列格率兵由诺夫哥罗德南下攻占基辅,并在此定都。随着征服地域的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基辅罗斯”,直至1240年被西征的蒙古大军所灭。正是在“基辅罗斯”时代,东斯拉夫人接受了东正教洗礼。这一段历史无论是血缘上,还是文化上都构成了日后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现代国家的基础,基辅也因此被称为“罗斯众城之母”。
可是,历史悠久的“罗斯”又是怎样变成“俄罗斯”的呢?毕竟,原本的俄语发音中只有近似“罗”的发音,那这个多出来的“俄”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前,普遍认可的说法是,这个“俄”字发音来自于蒙古语。有观点认为,因为较早接触“罗斯人”的多是中国北方民族,这些民族多使用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通古斯语等,阿尔泰语系没有把卷舌音的R放在词首的习惯,需要在前面加个元音,“罗斯”由此变成了“俄罗斯”。元代因为蒙古族统治的缘故,所以将之称为“鄂罗斯”或“俄罗斯”,也有“斡罗斯”的叫法。
到了清顺治11年(1654年),俄国使团来华,开始第一次政府间交流,彼时双方语言不通,而翻译只有蒙古人,因此“俄罗斯”的译法也就得以正式进入国家外交层面。到了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钦定《元史语解》中,将“斡罗斯”正式改译为“俄罗斯”,从此成为固定译法。但从语音的角度看,日语中“露西亚”更为接近俄语原本的发音,而日俄双语词典也一直被写作“和露词典”。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对“罗斯”有着不同的称呼。其中最为让人瞠目的,恐怕当属“罗刹国”的译法了。说到这个称呼,应该有不少人想到了《鹿鼎记》里的罗刹国公主苏菲亚。有人按照年代推论,这位苏菲亚公主的历史原型应该就是俄罗斯历史上曾经发动宫廷叛乱,出任过女摄政的索菲亚公主,她是彼得大帝同父异母的姐姐,后来政变失败,被彼得大帝囚禁在莫斯科的新圣母修道院。
“白罗斯”一词的起源现在已很难考证,“白”作为“罗斯”的形容词,其本意现在也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白”有“西方”的含义,是指“白罗斯”地理位置上位于俄罗斯以西,其统治者也曾被称为“白汗”。相比于这种观点,另一种说法也许更为大众喜闻乐见——“白”在俄语的文化语义中有着“纯粹”“神圣”的含义,因此,这里的人们更纯粹地保留了古代东斯拉夫人的血统和特征,这使得白俄罗斯人整个脸部看起来更立体。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觉得白俄罗斯是个盛产美女的国度。
至于“白俄罗斯”的译法,显然是受到了“俄罗斯”的影响,如今想改回“白罗斯”的称法,显然是有意进一步摆脱俄罗斯的影响,恢复本民族的“本真”与“自信”。就像白俄罗斯驻华使馆在声明中写的:“几乎每个曾在中国留学或工作过的白俄罗斯人都至少一次不得不解释过,我们国家并不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也不是俄罗斯的某个区域,更是没有‘黑俄罗斯’这样的国家。”
作者:报驻比什凯克记者 高寒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陆益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