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古学的眼光,复刻一场百年前的经典《春之祭》

2018-05-30信息快讯网

以考古学的眼光,复刻一场百年前的经典《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海子说: “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这句话之于一百多年前的 《春之祭》同样适用。1913年的舞坛,尼金斯基携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以石破天惊的 《春之祭》,张扬起现代主义芭蕾的旗帜。一百多年来,重述与改编不断,却鲜有人再去追究,最初那一次究竟是怎样一种震颤。

如今,法国著名编舞多米妮可·布伦,试图借用 “考古”的方法,寻找一百年前那次石破天惊演出所留下的蛛丝马迹,以此无限接近尼金斯基献给世人的那一次 “真正美丽的微笑”。由  《“牧神午后”前奏曲》  《游戏》《春之祭》三部作品组成的 “回眸尼金斯基”演出,也被上海大剧院引进至国内,于6月9日至10日与沪上观众见面。

那一晚,尼金斯基与斯特拉文斯基以叛逆成就经典

1913年5月29日晚的巴黎香榭丽舍剧院,如同一个潘多拉的魔盒。大幕拉开,扎着长辫的俄罗斯少女身着民族服饰,迈着内八字,跳起充满原始力量的神秘舞步。而与之应和的,是嘶叫的器乐,是诡异的节奏,是尖利的和声。正如瓦伦蒂娜·格罗斯-雨果所言,那一晚巴黎香榭丽舍剧院“就像这间屋子遭遇了一场地震,在喧嚣中左右摇摆”。

艺术上的创新最初总与离经叛道画上等号。还没走出剧场,争议便以冲突的形式最大化地呈现。少数欣赏派淹没在多数的反感声中。有意无意地,从台上蔓延至台下的叛逆与冲撞,似乎都在将芭蕾从浪漫优雅的既有印象中剥离。也就是那一晚,尼金斯基与斯特拉文斯基两位俄罗斯艺术家,甚至改变了此后世界舞坛的走向。

以考古学的眼光,复刻一场百年前的经典《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2013年 《春之祭》诞生 100周年,曾有人做过统计,先后有300多位世界各地的舞者重述、改编这一经典。莫里斯·贝嘉、皮娜·鲍什、萨莎·沃尔兹、玛莎·格莱姆……几乎所有的现代编舞家,都迷恋过这场惊世骇俗的祭礼。上世纪60年代,布鲁塞尔皇家剧院邀请贝嘉编排的《春之祭》,被视为20世纪芭蕾舞的诞生,而1975年皮娜·鲍什所改编的版本,则成为她艺术生涯的代表作。舞台上退去俄罗斯民族服装的献祭少女,用一袭标志性的红衣,完成了经典的再塑。百年来无数卓越后辈的改编与重建,让昔日的叛逆成为经典,进而共同建起一座庞大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春之祭》“博物馆”。

“考古”者,一次次复刻着艺术史上的辉煌瞬间

遗憾的是,成就一个世纪现代舞的最经典母本的 《春之祭》,却没能留下完整的舞谱存世,更不必说是动态影像资料。留给世人的,或许只有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里,有关首演后的报纸资料与黑白老照片。那夜俄国少女的舞步,成了 “真正美丽的微笑”,似乎只留存于美好的想象之中,成了后人难以复制的35分钟。

多米妮可·布伦不甘于此,她尝试以 “考古学家”的眼光,试图对这部伟大作品进行历史性重建。为此,她找来历史学家苏菲·雅克托和胡安·伊格纳西奥·瓦列霍斯,一道从有限的海报、文献、图片中抽丝剥茧。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增添图像、手稿及支撑动作再创作的文本,对文献进行补充。而事实上,尼金斯基的《春之祭》本身,未尝不是一次用舞蹈语汇完成的“考古”。剧中的舞者身穿俄罗斯民间白袍,充满代表性的纹样遍布领口、袖口和裙裾,惨白的面孔上突兀地画着两片腮红。而再看舞者的面庞,神情呆滞、眼神空洞,似乎从古老壁画中走下来一样。至于少女们的步伐,则是尼金斯基在俄罗斯原始雕塑的造型基础上完成的基本姿势构架——双脚呈内八字、膝盖微屈、脊背弯驼。少女们的旋转、跳跃,均由这一姿势衍生发散而来。

以考古学的眼光,复刻一场百年前的经典《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考古学家”们的阶段性成果,首先呈现于电影  《香奈儿秘密情史》之中。原来1913年 《春之祭》的首演之时,台下为数不多的欣赏者中,就有后来的时装大师可可·香奈儿。由此她与斯特拉文斯基展开了一段 “惺惺相惜”的情缘。香奈儿甚至还为 《春之祭》的重演给予过真金白银的赞助。影片基于这段故事展开,影迷得以在大银幕上完成对百年前那一场颠覆性演出的想象。

致力于 “考古”的不止布伦一人,早在1987年,舞蹈史学家米莉森特·哈德森就曾试图复原尼金斯基的原版演绎。2013年 5月 29日,在 《春之祭》曾遭受非议的首演地香榭丽舍剧院,捷杰耶夫带领马林斯基剧院再度以此版本,向大师致敬。

以考古学的眼光,复刻一场百年前的经典《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一个世纪过去,改编重建也好,考古复原也罢, 《春之祭》无疑还将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在舞台上延续。而无论舞步、服饰如何,舞者们都在反复诠释着同一个主题——生命不息,舞蹈不止。

<<相关链接

尼金斯基被写入舞蹈史的代表作品

《牧神午后》

《牧神午后》是尼金斯基的第一部编舞作品,于1912年在巴黎首演。尼金斯基选取德彪西作曲的 《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以马拉美的同名诗歌为灵感,展现具有神话色彩的惬意场景。全剧不过八位演员,时长仅十分钟,却以崭新的舞蹈语言与手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奠定了此后他反对炫技、拒绝轻盈的编舞风格。幸运的是,这部作品留下了舞谱,也几乎成为有关尼金斯基编舞风格现存的唯一证据。编导多米妮可在对这部作品的 “考古复原”中,还参考了当时的评论与摄影资料,试图在还原舞步同时,将当时的舞台布景重现。

以考古学的眼光,复刻一场百年前的经典《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游戏》

尼金斯基的第二部编舞作品  《游戏》在1913年紧接着问世。其音乐同样来自德彪西,是德彪西在佳吉列夫的促成下谱写的。尼金斯基从网球、高尔夫球运动中寻找编舞灵感,令作品的呈现更为现代。不过,这部作品仅有德彪西音乐留存,舞蹈已然失传。为此,多米妮可以瓦伦蒂娜·格罗斯-雨果的七幅粉彩画为灵感,邀请舞者凝视静态画稿中的动作细节,通过对其头部倾斜角度、手腕弧度、足尖动作的感知,加以缀连成段。

以考古学的眼光,复刻一场百年前的经典《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春之祭》

就在《游戏》首演的同年,尼金斯基酝酿着对古典芭蕾更大的反叛,于是有了石破天惊的《春之祭》。百年之后,在缺乏文献与影像资料的情况下,多米妮可以《牧神午后》舞谱作为基础,竭力还原。此外,她还通过当时媒体评论、尼金斯基助手和斯特拉文斯基在乐谱上记录的有关舞蹈部分的批注等一系列 “边角料”,尽可能完整拼凑出百年前的情境。


作者:黄启哲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爱丁堡双城共舞——杨丽萍《春之祭》连中三元成为跨国联合委约范本
习近平这样学经典用经典
多图直击!这是戏曲激荡人心的一刻:数百年前流行的昆曲演唱会,张军做到了
上海科技节“科学之夜”汇聚全世界经典科技展品,披着星光看展览将成为常态
2000多年前中国人给水稻取的名字居然被日本学者“搅”了,最近一项科研成果的发布,终于为中国扳回一局
时任民政局负责人回忆:十年前亲和源如何在争议中落地
百年老船厂里诞生新剧场,看隈研吾改建的“艺术氧吧”有多好玩
开眼了!4000年前的20余件骨制口弦琴惊现石峁遗址,为国内目前所见最早弦乐器
从不止歇对中国传统经典普及的他、一生主持无数重大古籍出版工程的他,终可歇一歇了对中国传统经典普及的探索终于不停歇
只因10年前扔了一枚烟头,麻辣烫老板被揪出不堪往事
上海老牌影戏院纷纷华丽复出,下个百年,续写海派风流
H5 | 一镜穿越百年,这些人你都认识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考古资料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大系》首发,十卷本看中国美术发展经典缩影
文汇时评 | 优化营商环境:长三角一体化的共同使命
“樊悦阳星”!浩瀚星空将再添一颗以上海中学生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北大才女14年前遗作写哭朋友圈:原来有些人只是生活,就已花光所有力气
介于漫画和类型文学的图像小说,可追溯到3000年前古埃及金字塔石画
孙悟空,阿凡提、雪孩子、大耳朵图图“盛装归来”,国漫经典迎来更丰富的时代表情
去年北京考古面积相当于13个足球场,中轴线申遗文本修编完成
连环画“取景”海派风情,一睹百年上海铁路风雨、苏河湾、陕西北路的前世今生
深耕经典 礼敬先贤——评李嘉翼、祝鸿杰《尔雅正义》点校本
三十年前,中国出了部超级cult的神话剧,至今在很多人心中留下森森回忆
悬泉置遗址考古发现揭开神秘面纱!西北汉简大宗震惊世界
第一次看《碟中谍》已是22年前!7600米高空跳伞160次,汤姆·克鲁斯为碟中谍6“又”拼命
百年张园昨晚变身“大型交响乐装置”,看东西方音乐如何交融凝固
从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华到1979年中美恢复建交,70余张珍贵老照片叙述中美近两百年外交史
这一次,王珮瑜不仅要复刻71年前的冬皇绝响,还要唱昆曲
骨科经典手术助“骨癌”小伙患肢重获生机
海派百年中医品牌落户宁波,非遗“顾氏外科”惠及长三角百姓
与这些海报电影相遇时你几岁?206幅经典电影海报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
一部演了六十年的经典越剧,在街道有了传习所
杨丽萍重新诠释现代舞经典:改编版《春之祭》将在沪全球首演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