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每天阅读120斤重文书"确有其事,八枚秦封泥有图有真相

2018-05-17信息快讯网

"秦始皇每天阅读120斤重文书"确有其事,八枚秦封泥有图有真相-信息快讯网

▲最新公布的8枚秦封泥中的“白水之苑”和“白水苑丞”。  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随着昨天8枚“大秦渭南”秦封泥的公布,二十年前出土的秦封泥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秦封泥究竟是何物?它的价值如何?“秦始皇每天阅读120斤重文书”,究竟是凭空猜测,还是确有其事?依据何在?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现珍藏着100多枚秦封泥,此次公布的其中渭南辖区的8枚秦封泥,它们佐证了渭南地区县治历史的发展和脉络,进一步明晰了秦时“大西安”的概念。

"秦始皇每天阅读120斤重文书"确有其事,八枚秦封泥有图有真相-信息快讯网

▲博物馆秦汉印吧篆刻家何全喜先生向参观者演示秦封泥的封缄过程。  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秦始皇每天阅读120斤重文书"确有其事,八枚秦封泥有图有真相-信息快讯网

▲博物馆篆刻家何全喜先生制作的8枚“大秦渭南”秦封泥高仿品。 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8枚秦封泥明晰“勾勒”秦时“大西安”版图

对照秦时的关中诸郡图发现,当时的内史郡与现在“大西安”的概念在地理上多有重叠。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书记、馆长、秦封泥专业委员会主任庞任隆告诉记者:“‘内史郡'就相当于现在的‘大西安’,它不仅是指现在的西安区域,还包括咸阳地区、商洛地区和渭南地区。这次公布的8枚封泥,在内史郡的地图上都能找到对应的秦时地名,如此看来‘大西安’也找到了自己的源头。”

"秦始皇每天阅读120斤重文书"确有其事,八枚秦封泥有图有真相-信息快讯网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书记、馆长庞任隆发布秦封泥成果。           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庞任隆说,“郡县制”是从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机构。我国的县建制始于春秋时期,因秦代推进郡县制而得到巩固和发展。战国时在边郡设县,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郡,郡下设县。由于郡、县的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因此上报文书是直接报中央的,又因“典文书及仓狱”的“丞”(县令辅佐)为直接责任人,因此西安出土的大量秦郡县封泥中,“XX丞印”““XX之丞”占总数的98% 。馆藏的100多件秦郡县封泥,正是见证这一成功制度的重要文物和实物。

"秦始皇每天阅读120斤重文书"确有其事,八枚秦封泥有图有真相-信息快讯网

▲“栎阳丞印”封泥。                              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秦始皇每天阅读120斤重文书"确有其事,八枚秦封泥有图有真相-信息快讯网

"秦始皇每天阅读120斤重文书"确有其事,八枚秦封泥有图有真相-信息快讯网

▲“上雒丞印”封泥。                     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秦始皇一天阅读120斤重的文书”确有其事

秦封泥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被学术界誉为“秦代文书封缄制度的结晶”“秦朝中央的档案馆”“是继秦兵马俑、秦简牍之后秦文化发展史上第三大考古发现”。

封泥也称“泥封”“印封”,是一种官印的印迹,是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为秦代的一种保密措施。它是我国古代三大文书程式之一,主要用于以竹简(或木渎)为载体的典籍和往来文书上,起到“以检奸萌”作用。魏晋纸张出现以后,改成了“钤朱”形式,“印封”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存留下来的字迹,成了了解秦代城市和官职制度的“指南针”。

庞任隆告诉记者,魏晋以前的书信和典籍都是写在用麻绳或牛筋编起来的竹简或木渎上的,为了防止投递过程中被第三者偷窥,就在绳结处粘上一块胶泥丸,并在泥丸上留下写信者的印章痕迹,秦封泥就是那个时代防私拆信件的信验物。

“这么多的封泥为什么会在汉长安城遗址里被发现?”对此,庞任隆解释说,西安市北郊的汉长安城是在秦建筑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汉承秦制”。据文献记载,战国到秦代,在渭河以南先后修建了“兴乐宫”“华阳宫”“宜春宫”“阿房宫”“章台宫”“信宫”“甘泉宫”等,而“甘泉宫”就是“南宫”,是皇帝的寝宫,与王后寝宫“北宫”相对,说明这里曾是秦始皇处理政务和朝会之所。秦始皇勤于政务,每天要阅读120斤重的文书。由此推知,如此罕见的印封遗物,应当是当年经过秦始皇拆阅文书后,当成废物就地抛弃的,后来又集中倒在了一个地方。

庞任隆介绍,“当年这批秦封泥出土地在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的相家村,据专家考证,这里就曾是秦代的南宫遗址,是秦始皇办公的地方,因此说这些高规格的封泥封缄,最少如‘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是经过秦始皇亲手拆封过的。据《汉书 . 刑法志》记载: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称决事,曰悬石之一。服虔曰:悬称也,石,百二十斤也。始皇省读文书,曰以百二十斤为程(相当于今天的30公斤)。

据专家研究,秦封泥在当时制作时就相当考究,不仅要经过“丸制”,还有“紫泥”“青泥”和“黄泥”之分,因而出土的秦封泥呈现出五颜六色,丰富多彩。

"秦始皇每天阅读120斤重文书"确有其事,八枚秦封泥有图有真相-信息快讯网

▲庞任隆向小学生们传授书法技巧。      (资料照片)

秦封泥——秦人用黄土塑就的美学史诗

“秦封泥是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重要成果,是秦人用黄土塑就的一部美学史诗。”据庞任隆介绍,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第一次完整地勾画出秦代官僚机构的网络图,是我们认识“三公九卿”制度的“指南盘”。目前馆藏的350个秦封泥品种,几乎囊括了“三公九卿”的主要部门和官职,诸如丞相、奉常、郎中令、太仆、宗正、中尉、内史、典属国等,其中的“右丞相印”(国家总理)、“廷尉之印”(最高法院院长)、“少府”(皇宫事务管理部部长)、“四川太守”(泗水郡守)、“西盐”(西县主盐税官)等都是馆内的孤品。

第二、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一批鲜为人知的“亭里郡县”和“宫殿苑囿”名称,是我们考察秦历史、地理演化的一部“活字典”。该馆馆藏的秦封泥中就有102个品种153枚为秦郡县(含地名、山名),而其中的73个品种为馆里独有,尤其是“底柱丞印”“旱山丞印”的发现,标志着秦代旅游地理的形成。

第三、第一次准确地提供了为数可观的秦官印风貌及其模式,是我们今天建构篆刻艺术学科的重要“资料库”。据介绍,目前发现公布的存世官印极其罕见,秦时官印为铸刻白文(即“阴文”),而作用于封泥之后,文字由“阴”变“阳”(即“朱文”)、线条由粗变细,成为别具特色的“细朱文”,再加上削剥浸漶的边框,在艺术性上高于秦官印艺术。庞任隆认为,“秦封泥是秦代印章艺术的再创造,是秦代文明浓缩的符号和标志。”

第四、第一次艺术地再现了秀丽挺拔的秦小篆,是一幅幅“袖珍式”的书法作品。秦封泥的文字再现的是秦代的挺拔多姿小篆书法艺术,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的真实反映,是秦代标准文字的原始记录。

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

编辑制作:韩 宏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