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关于教育的那些脑科学知识,可能只是教育学家和科学家对研究结果的故意误读

2018-05-19信息快讯网

你知道吗?关于教育的那些脑科学知识,可能只是教育学家和科学家对研究结果的故意误读-信息快讯网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好莱坞电影《超体》(又名《露西》)中,神经病理学家诺曼教授在大礼堂发表了这样的演讲:“人类的大脑只使用了10%左右,大脑尚有90%的潜力等待开发。”在影片中,当女主角露西的大脑被开发至20%的时候,她已表现得像个超人。随着剧情的发展,露西大脑的开发率越来越高,甚至连时空都成为她手中的玩具,可以任意操控。这个说法暗示着我们具有变得更聪明、更成功的巨大潜力,因为人类可以好好开发、利用剩余的大脑。

这确实激动人心,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遗憾的是,这不科学。

剑桥大学神经心理学教授芭芭拉·萨哈基安说:“人类只用到大脑10%的说法是非常荒谬的。无论何时,整个大脑都是活跃的,其神经细胞都在工作中,因为一旦神经细胞闲下来,那就说明它退化或死亡了。”

你知道吗?关于教育的那些脑科学知识,可能只是教育学家和科学家对研究结果的故意误读-信息快讯网

但是,当我们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测大脑的活动时,发现,任何一个人在做事情或想问题时,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握手或读单词,都需要10%以上的大脑参与。即便一个人什么事也不做,大脑也处于忙碌状态,因为它需要控制身体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心率。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充斥着诸多这样的神话。

比如,在学前教育领域,“关键期”的观点非常流行。“关键期假设”主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几个关键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机,某些学习不会有效果。

我们也经常听到“脑力游戏让人更加聪明”的说法,导致现在的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让他们接触一些脑力游戏,如积木、拼图等。

我们还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你并不是学习不好,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另外,还有很多人认为多训练使用左手,可以开发右脑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左右脑的分工各有不同,左脑主导感性认识,右脑主导逻辑思维。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经常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会降低我们思维的灵活性、早期经验决定论、右脑开发等等论调。

上述这些类似的说法不仅在学生和家长中流传甚广,很多教师对此也深信不疑。这些所谓的教育神话被很多人视为“教育真理”,然而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证明。

你知道吗?关于教育的那些脑科学知识,可能只是教育学家和科学家对研究结果的故意误读-信息快讯网

200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大脑与学习项目(OECD's Brain and Learning Project)首次把这类没有多少科学依据、所谓的“教育真理”称之为“神经迷思”(neuromyths)。它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有很多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

2014年,英国心理学作家克里斯蒂安·杰瑞特(Christian Jarrett)写了一本有关大脑的书,名为《大脑的重大“迷思”》(Great Myths of the Brain),他采用最新研究成果,对现代神经科学中的虚构和事实进行了分析。在这本书中,他列举了人们对大脑的10个重大误解,这些误解正在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它们不仅伤害着我们的孩子,也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商业和真正的神经科学研究。

人类的大脑重量不过1400克左右,却产生了记忆、感知,塑造了人的个性。但不幸的是,对大脑的无知也导致了各种各样的误解和神话。在取得每一项真正突破的同时,也伴随着挥之不去的骗局。甚至连一些科学家和教育学家也无意或者故意错误地使用大脑的研究结果,这使得大脑研究在大众眼中被严重曲解。

2017年3月12日,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它是由来自美国和英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30位知名学者联名撰写的。

在信中,这些科学家们表达了对于当前在学校教育中流传较广的“神经迷思”的担忧,如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学习风格”论。他们认为,这样的一些传闻不仅会浪费资源,甚至会影响到学生调整自身学习方式以适应学习环境的内在动力。

在最新出版的《糟糕的教育: 揭穿教育中的神话》通过“学校组织”“教学方法”和“学习者”三个部分揭穿了当前教育领域中广泛存在的所谓“真理”和“神话”,各章通过大量的数据与事实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与揭露。

如:所有的父母都想让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有好的表现,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孩子在“好”的学校将会有较好的表现,这是真的吗?

职业教育是为能力低的人准备的吗?规模小的班级要比大班更好吗?学生是否应该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分组?非正式教育优于正式教育吗?我们仅仅使用了我们大脑的10%吗?我们是否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学习风格进行教学?……

你知道吗?关于教育的那些脑科学知识,可能只是教育学家和科学家对研究结果的故意误读-信息快讯网

对这些神话,看看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顶级专家们几乎都是持否定态度。

仅以择校论为例,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狄伦·威廉说,学校的不同表现在许多方面,有些对艺术表演表现活跃,有些有特殊的体育设施,因此“好学校”和“坏学校”之间想象上的差异远远小于一般人所认为的。彼得·布莱奇福特的研究得出,小班对低年段学生(0-7岁)影响最有益,一般人误认为小班学生一定比大班学生学习更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学校的不同表现在许多方面。有些对艺术表演表现活跃,有些有特殊的体育设施。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做得更好。而有些人会发现,有学校的约束,并有更多的个人自由时,学生会做得更好。学生在学校感到安全,这一点也很重要。对有些学生来讲可能也很重要,因为至少他们的一些朋友将要到同一所学校读书。在择校中,要考虑这些所有的重要因素。

因此,把一些学校提高到比其他学校更高的标准是很不道德的,因为它们位于社会经济的不利的地位。

家长要避免的是那些低绩效学校,并且在学者们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关闭这所学校,并开设一个新的学校——毕竟,学校的存在是为学生的兴趣提供服务,而不是为教师创造就业的机会。

调查发现,学校的学业成绩确实有所不同,但特别的是,它们之间的差距非常小。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选择学校对他们在学校取得的学术进步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其他的一些因素可能会更为显著。当然,家长需要确保不要进罕见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很少有进步。

作者:杨光富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陪着熊孩子疯还是让他乖乖的?科学家终于有了权威答案!
中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西安交大启动
接棒“开普勒”,新一代行星猎手“苔丝”启程巡天或将揭开太阳系外行星研究新篇章
《自然》:研究发现癌细胞扩散驱动基因,为阻断扩散提供可能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不得夹带商业广告或教辅资料信息
华师大教育集团又添新校!华东师大天山附属学校成立 打造15年整体办学模式!
钱伟长、谈家桢、苏步青、谢希德……每位院士都是一本值得品读的书。全国首家研究生思政教育基地在上海揭牌。
教育部发禁令:今年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全国首家研究生思政教育基地在上海杨浦区揭牌
诺奖得主眼中的基础研究:对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更具多重“滋养”作用
丝绸之路沿线多国考古学家汇聚西安,回眸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夏天到,漂亮美眉不用纠结了:科学研究表明基因决定晒黑还是晒伤
上海科技节本周六开幕!快来看,哪些科学家今年将走红毯
刚刚,又有一名优秀中国科学家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会士
在普通观众和历史学家之间寻找电影滑动的位置,是冒险又严格的寻觅
百年“离子水合物”之谜一朝揭开!英国《自然》发表我国科学家研究成果
未来的农作物,坐在实验室里就可“编辑”
新时代呼唤跨文化汇聚融合创新
汉语言博大精深,那位研究驳杂方言的传奇型专家今天逝世了
低温冷冻有机会让人死而复生?对于这个“生命延续研究计划”,您怎么看?
2018年上海科技节启动,李强:让更多青少年亲近科学、崇尚科学
上海科技节“科学之夜”汇聚全世界经典科技展品,披着星光看展览将成为常态
一票难求!上海科技节首创“科学家派对”,市民走进世界500强企业开启生物技术探索之旅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培育创新“幼苗”,造出一片科普“绿林”
气温骤降难挡科普热,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如火如荼
助力老字号焕发青春,上海商学院成立海派商业文化研究中心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
“我也想当科学家!”一堂堂精彩又温暖的科普课,串起上海光机所与青海藏族小学的七年之缘……
科学家科普备受追捧,小观众却鲜少关心奇妙科学现象背后的“为什么”,触摸科学如何避免浅尝辄止
基础教育界的教授!53人成为上海新一批正高级教师!看看有你的老师吗?
棉籽“脱毒”有望,科学家新发现棉酚生物合成途径中四个新的酶基因
透过现“像”看本质寻找早诊之路,上海成立“感染性疾病影像研究所”
创新人才是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而大学创新教育培养的却只会寻求“标准答案”
荷兰解剖学家在3万英尺高空想到300年间的什么事儿?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2018年布克国际文学奖
中国富豪乌克兰60万一针续命?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周琪院士正面回应:有用吗?
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与邓丽君、翁美玲齐名的她有哪些教育秘诀?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