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冷冻有机会让人死而复生?对于这个“生命延续研究计划”,您怎么看?
起死回生,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的执着期待。从太上老君的还魂丹、诸葛亮的七星灯、再到众多大侠苦寻的“冥界之花”,各路“重生术”都披上了浓浓的奇幻色彩。然而,从上世纪中期开始,“人体冷冻”逐渐开始一些人当作“现代科学”或者说“未来科学”而认真对待。近日,在山东济南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我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满一年的纪念活动引发广泛关注,对于这项“银丰生命延续研究”计划,人们褒贬不一。
冷冻相当于按了一次暂停键?
时间回到一年前,5月8日凌晨4时1分,49岁,罹患肺癌的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从常规角度来看,展女士已经去世。
但对病房外的响应团队而言,一场对“病人”实施的紧急手术——人体低温保存手术即将开启。
据银丰生物官网介绍,在主治医生按照法定程序宣布临床死亡之后的2分钟内,响应团队对展女士气管插管,启动心肺复苏器来按压心脏,通过体外膜肺氧合来保证供氧,并迅速向她体内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同时通过循环系统快速输入冰盐水进行物理降温,来保证全身血液的循环,保证细胞和组织不因缺氧造成损伤。一个多小时之后,展女士被救护车转运至银丰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将血液置换成冷冻保护剂,尽可能减少降温保存造成的冷冻损伤。随后,医生们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将展文莲的体温降至18℃左右,进行血液置换和多个梯度的冷冻保护剂灌注,展女士接着进入大跨度自动程序降温状态,深度降温。
5月10日傍晚,展女士的身体被顺利转移到一个容量2000升、高约4米的不锈钢液氮罐,头朝下,处于零下196度的温度中。
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对外透露,经过1年的冷冻,展女士所在1号罐运行状态良好,除了液氮罐自带的自动记录数据外,研究院每天进行巡检并记录温度和液位等数据,确保罐内液氮高度保持在1.8-2.5m之间。过去的一年,平均10天补充一次液氮,测算下来每天消耗液氮约40升,低于原先预测的数据。
“重生”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目前,全球共有5家人体低温保存中心。展女士成为我国人体低温保存第一人,这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第三个实现人体低温保存的国家。
根据银丰生物官方的介绍,人体低温保存技术是一项由低温生物学、低温医学、低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的低温冷冻保存技术。它是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人体冷冻保存的过程,在低温保存的过程中保护人体机体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和生化通路的功能性,阻断人体“死亡”的过程。在未来,当前难以治愈的疾病实现突破后,期待利用可预见的技术重启人体生理和生化功能,达到复苏的目的。冷冻过程中,通过使用低毒、高效、玻璃化抗冻保护剂将人体内的水分置换出来,而后将人体深低温保存在-196℃液氮环境下,减缓甚至暂停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等的代谢速度,阻断他们的功能衰竭及“死亡”的过程,保护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和生化通路的功能性,实现暂停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生化功能的目的。
该公司还表示,银丰生命延续研究计划,并不仅仅是外界宣传的“人体冷冻”概念,而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挑战的生命科学综合研究计划,包括基因科技计划,细胞银行及临床转化计划,组织器官银行计划,甚至是人工器官研究计划。
有些专家表态支持这项计划:“技术层面看,组织器官的低温保存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皮肤的低温保存对烧伤病人的救治就是很好的保障,对心脏、肝脏等器官的低温保存研究更是需要,这些对于延续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不过,对于“生命延续”,人们更关心的还是“起死回生”的可能。这一解释并未打消人们的疑虑。
最尴尬的在于,没有人能保证低温保存的人体未来一定能够复活。根据公开报道,目前参与的人至今没有一例复苏 ,0这个数字还是太过扎眼。
技术上的争议之外,法律、伦理的争议也始终存在——起死回生已超越了如今的法律框架,被冷冻人到底是活着还是已死亡?法律身份如何确认?婚姻关系、财产继承、债务关系该如何处置?谁又有权决定捐献遗体?
或许,一切答案都要等到冷冻技术成熟的那一天才能揭晓。
作者:赵征南
图片:银丰生物集团官网
编辑制作:赵征南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