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美美与共,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
▲长三角地区夜晚璀璨的灯光在卫星地图上表明这里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江海联接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使命所在。这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历史命题和时代课题。
历史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据历史学家考证,在商代末期“长三角”尚是“断发文身”的蛮夷之地。在我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着“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 斗转星移,长三角的城市空间格局变动不居,江宁即南京为六朝古都;得益于盐商和漕运,扬州在清代中叶以前也是世界级的大都市;苏州、杭州、无锡、南通、宁波……名城星罗棋布。20世纪初期,长三角最东端的上海崛起。
今天,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2.2亿,分别占全国的 1/26和 1/6,经济总量 19.5万亿元,占到全国的近 1/4。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朋友圈”经四次扩容,从最初的 15个成员城市增加到34个。其中既有“大块头”,也有“小个子”,单个城市的 GDP最多相差50倍。
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区域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群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三小时经济圈”,到“一小时交通圈”;从打通一条条“断头路”,到建成跨省地铁;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挂牌,到研制《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到了全面深化的关键阶段。
检视5月的 “长三角新闻”,人们发现区域合作正加快从有形的 “硬件”接轨,转向无形的 “软件”和制度层面的融合。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一体化举措令人欣喜不断:上海江苏共同构建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长三角三省一市将共享民生档案资源,推动异地养老政策 “通关”……老百姓从中看到生活的便利,创业者从中发现更多的机会。从担心 “虹吸效应”到 “美美与共”, “长三角”正在实践中作出表率。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格莱泽的《城市的胜利》力图论证一个命题: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中国学者近日发布全球首张智能识别全样本城市建设图,预言今后“单打独斗”的城市没有未来。长三角省市间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融,但“一体化不是一样化”,而是“各扬所长”,发展各自优势特色,如上海的国际化、浙江的互联网经济、江苏的教育资源、安徽的科创实力等,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地均GDP、人均GDP和人均专利数综合排名落后,尤须“抱团前进”,以一体化的创新突破,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在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上,一张张出行地图,记录下长三角领导人“走亲戚”的足迹;一份份工作日志,业已形成“学习考察之旅”的许多共识: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而诸如“负面清单管理”“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特色小镇”等先进经验做法,已经在长三角地区复制推广。
为政贵在行。“顺势而为、乘势而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历史定力,形成合力、挖掘潜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作者: 晓彦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杨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