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能复制吗?至少先学会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

2018-06-12信息快讯网

“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能复制吗?至少先学会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信息快讯网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97级赵抗卫油画《丽娃河的回忆》

年过七旬的华师大教授王晓玉曾说:华东师大不是全国第一流的大学,但“华东师大作家群”是全国唯一的。

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格非半开玩笑道:好友李洱如果不来华师大读书,真的不会变成作家……

“比起研究‘华东师大作家群’这个文化现象本身,更重要的是‘华东师大作家群’该如何延续文脉,在新时代再出发。”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游于尘外协办的“普鲁斯特下午茶”第六期,多名作家、学者聚焦“华东师大作家群”话题畅谈。

“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能复制吗?至少先学会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信息快讯网

▲“华语短经典”系列丛书第1辑,其中《平安夜》《在屋顶上牧云》的作者李洱、路内均来自华师大

比如,近年来“驻校作家”在各地高校中日益增多,人们关心的是——作家在校园里教什么?文字能因此“点石成金”吗?活动现场,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文贵良透露,在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教授的带领下,华东师大中文系于今年获批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媒体与创意写作”方向培养资格,将整合中文系文学资源传授创作,包括影视剧、话剧创作改编等。中文系也将筹建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尝试和国内作家机构、出版社、影视公司共建平台。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黄平说,新开的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致力于培养创意写作硕士,也开设网络文学中心,施行“驻校作家制”,邀请海内外相关作家驻校,以工作坊形式和学生们交流,分享“一线”鲜活创作经验。据悉,师资阵容相当强大——孙甘露、格非、李洱、小白、路内等作家将成为华东师大中文系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文贵良、黄平、罗岗、毛尖、方笑一等作家、学者任校内导师。

“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能复制吗?至少先学会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信息快讯网

▲华东师大出版社总编辑阮光页1995年策划“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1辑推出沙叶新《阅世戏言》、赵丽宏《人生韵味》、王小鹰《寻常情怀》、孙颙《烟梦往事》、鲁光《生命写真》等作品,引发巨大社会反响,“华东师大作家群”作为醒目的文学名词进入大众视野

“其实在西方,不少作家都是创意写作‘泡’出来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罗岗直言,写作就是要反复改,就像当年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汪曾祺字斟句酌。“天天讲文学史,学生是成不了作家的。只有作家、写作者,才可能把写作的经验带给学生。我们希望能够探索一条汉语创意写作培养作家的新路径。”

对此,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汤拥华尤有共鸣,他记得前不久的一场讲座上,有位学生提出一个让他“下不来台”的犀利问题——“为什么学者们讲了那么多种文学理论,却没有对他的灵魂产生冲击,也没有告诉他们究竟什么东西在被解构,什么东西在重新建构?”

汤拥华由此反思道:真正好的文艺创作,可以给做理论的人敲警钟,让他们发现讲的“理论”在某个地方很苍白。“如果理论教师能动用更多的经验和情感,与学生一起思考,并肩经历精神的冒险、灵魂的战斗,那么学生是能感觉到教师的诚意的。如果能这样,理论教学与文学实践就能统一起来。”

在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看来,一些高校的中文教育倾向于学术化、知识化,“写作反而成为中文系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内容,学生怀着文学梦进来,走出校门却不会写,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因此,有意识地进行创意写作教学非常紧迫。而如今新媒体、影视、广告文案等领域对写作形式、文体风格提出了新要求,这和以往中文系教学内容是有区别的。

“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能复制吗?至少先学会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信息快讯网

▲“大夏作家群丛书”,毛尖《永远和三秒半》、刘观德《兵败沙家浜》、小饭《小辰光,在康桥》

令人期待的是,未来将有更多文学青年有机会直截了当地向心仪作家请教创作,受益于面对面交流。“这为他们节省了至少30年时间。”毛尖追忆道,1983年她在宁波小城读书时,就有一个写作梦,“当时我们疯狂地给作家写信,觉得北京太远,就给上海作家写信,即便信件石沉大海;每一次与作家对话的机会,都视若珍宝。”

毛尖写过一篇求学于华师大的文章,刷屏了朋友圈,从中也可一窥当年普遍的文学狂热——“1988年夏天来到上海,除了中间三年跑去香港读博士,我一直呆在华东师大。丽娃河两边每一寸土地,我都走过。事实上,在八十年代,对中文系没热情几乎不可能。校园广告栏上都是和文学有关的讲座,大小社团也都文艺腔……小说可以写得像论文,论文也可以写得像小说,宋琳和格非凭本科的学历留校任教,诗人凭一个眼神把校花带往德令哈。

“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能复制吗?至少先学会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信息快讯网

▲“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2辑,包括格非《朝云欲寄》、李洱《光与影》、徐芳《上海:带蓝色光的土地》等

巧合的是,就在今年6月新出的《上海文学》中,格非详谈了他对“华东师大作家群”的看法:华东师大是一个据点,全国各地都有人来。老一辈教授许杰、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等先生们,对文学创作非常鼓励。“过去不少大批评家其实全是作家,全有创作体会,年轻的时候都创作过。我记得辅导员徐海鹰一上来就跟我们说,每一个人,你将来想做个好学者、好批评家,你先别管别的,先写小说,学习写作。对于当中甘苦你要多了解。你写不写得出来没关系。大家都很有干劲,把作品贴在文史楼楼道里面,有一整个版,每个年级都承包一块。”

“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能复制吗?至少先学会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信息快讯网

▲“普鲁斯特下午茶”第六期现场,多名作家学者聚焦“华师大作家群”展开讨论

“我们刚进校时有个规定:你可以不写论文,你的毕业论文可以用作品来代替。所有写小说的,你最后交一个作品也能毕业。还要求中文系学生,至少必须懂一门文学创作的过程或艺术。要么画画,要么音乐,要么写诗,要么写小说,你至少要尝试去做一点创作。”格非在文中写道:因为华师大这些老先生都很明白,你要做文艺批评、文学理论,如果没有创作的经验,将来你对于文学最基本的东西都不了解,你没有办法做批评。

<<<<延伸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创建于1951年,是蜚声海内外的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许杰、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程俊英、周子美、李毓珍、万云骏、史存直、林祥楣、王智量等知名学者均曾执教于此,一时云蒸霞蔚。

钱谷融教授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曾引发全国大讨论;徐中玉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该学科的现代拓进作出重要贡献;王元化教授的一系列学术思想著作更是开一代风气,影响深远。

1980年代以来,中文系几代学人各领风骚,在学术界赢得声誉,并培养了大批文学创作人才,涌现出以戴厚英、王晓玉、赵丽宏、王小鹰、孙颙、宋琳、格非、李洱、王晓玉、毛尖等作家为代表的“华东师大作家群”。

2000年以来,许佳、苏德、蔺瑶、刘弢、葛圣洁、于是、小饭等一批新生代作家形成了独特的“华东师大新生代作家群”现象。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家科普备受追捧,小观众却鲜少关心奇妙科学现象背后的“为什么”,触摸科学如何避免浅尝辄止
上海即日起开展大货车专项整治,严防严抓右转“包饺子”现象
华裔美国作家邝丽莎《牡丹绮情》的“中阴界叙事视角”
被金庸盛赞“最会写散文的才女作家”走了,“一见杨过误终身”就出自她笔下
爱心、好奇心、卓越心!李强在华东师大、上科大寄语莘莘学子
名师大牛解读“被需要”
日本作家10年来“追踪”故宫,什么展品让他感叹“中国人可怕”
重估近代诗的文学价值
逝者 | 王家卫曾在电影里向他致敬,99岁香港作家刘以鬯辞世
为古城苏州重拾一段不该忘却的文化记忆 :“《康乾盛世“苏州版”》研究成果展”今在苏州美术馆亮相
至少睡6小时,别睡过10小时,这样睡更健康
写书能治疗抑郁症吗?至少对这位80后女作家来说,是的
它用100年探索了一条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商业与管理”成为上海地区惟一入选“双一流” 的经管类学科
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将访华
上海作家眼里的睢宁新农村
“万万不要迷恋捷径。人生的捷径,就是自寻短命。”华东师大校长毕业致辞金句迭出
旅游行业召开文明服务誓师大会,向世界展示“精彩上海、品质之旅”形象 | 办好进口博览会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首届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开幕:百姿千魅的文化装备,让文旅“活”起来
天籁之音!《我期待》华东师大音乐学系合唱团(含花絮)让耳朵怀孕
“16+1”合作与中东欧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让孩子的精神世界闲置,就是犯罪!这位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教给你教育孩子的六句话!
全球第八个“十月作家居住地”落户丽江古城,阿来、马原、宁肯、梁鸿等作家都来了
教育部部长:注意!中国“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扭转
华夏文明的黄钟大吕,在24名作家书写24节气时传来回音
20架大型客机满载北京观众飞抵上海观影,长三角出现“到上海,看电影”现象-上海国际电影节观众购票46.818万张,非上海地区的购票占比为11%
如何破解“两张皮”现象?今天,思政教育这样融入专业课
首批共享单车步入衰老期,摩拜计划在沪回收至少10万辆旧车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