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10年来“追踪”故宫,什么展品让他感叹“中国人可怕”
日本作家、资深记者野岛刚日前推出新书《故宫物语》,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被列入“译文纪实”系列。当他亮相上海钟书阁芮欧店的新书分享会时,除了流利的普通话,他对故宫的熟悉和思考也令现场不少读者颇为讶异。
“故宫是理解中华文化的途径。通过文物故事,可以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也能进一步理解中国人。”野岛刚这位“中国通”直言,他的目光已经无法从故宫上移开了,因为故宫是如此重要。“故宫的重要性今后也不会消退,而我追随故宫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止。”
《故宫物语》中,作者以近十年采访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获取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讲述故宫的故事。从《翠玉白菜》到《快雪时晴帖》,从《毛公鼎》到《富春山居图》,书中“话文物”精选了36件台北故宫的“文化明星”,并以此为棱镜,折射出野岛刚所理解的故宫世界。他不只写文物本身,更写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比如,谈到展品“白瓷婴儿枕”,野岛刚认为“其造型的巧妙之处,在于小婴儿也是睡姿,他两手向前抱着枕头,头向上略微抬起,斜斜地看向上方,双脚交错。这个姿势使得背部形成自然弯曲的样子,正好放置头部。连这么微妙的乐趣也认真追究,这是中国人‘可怕’的地方,果然民族的年龄已有四五千年。”
说起剔红花卉长颈瓶,野岛刚感叹:“雕漆器在日本的镰仓时代传到日本,也是所谓‘唐物’大量进口,成为寺庙、贵族阶层府邸内的器物,是重要的宝物。雕漆在日本数量日增,鉴赏品质的眼光也随之提高。永乐皇帝送给日本的礼品就有很多雕漆,甚至改变了日本的审美观,从喜欢黑色变成红色。”
《故宫物语》
〔日〕野岛刚 著 张惠君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野岛刚看来,对于理解中国的需求,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迫切,而故宫正是理解中国的好教材。“思考故宫问题,就是思考中国。”
<<<<延伸阅读【书摘节选】
翠玉白菜:台北故宫的“人气国宝”
文/野岛刚
《翠玉白菜》是十八世纪清朝中期作品,原来放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内。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故宫三宝”之一,亦有“人气国宝”之称。翡翠雕刻而成,与实际的白菜极为相似。绿白两色水嫩,螽斯和蝗虫停留在菜叶上,白菜象征纯洁,螽斯和蝗虫则寓意多子多孙。
“人间巧艺夺天工”,这句话出自元代全方位文人赵孟頫的七言律诗《赠放烟火者》。在距离元代一千年后的日本,作家陈舜臣曾经如此巧妙地诠释:“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类创造出更胜于大自然的浑然天成,却完全感觉不到手工加工的痕迹。”(《雨过天青》)
日本民族认为大自然是内化于身体的一部分,而中华民族则是采取与自然对决的观点,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自然观,可能永远地分道扬镳。然而,当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或简称“台北故宫”)的至宝《翠玉白菜》之时,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就会进入思考的逻辑。使用玉石雕刻的白菜,令人感觉到是“有东西”可以超越大自然的。宛如一棵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世界中的“理想白菜”。
《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藏品中名气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所谓“故宫三宝”,拔得头筹的就是《翠玉白菜》;另一件是《肉形石》, 酷似中华料理的东坡肉;此外还有西周时代的大型青铜器《毛公鼎》。这三件称为三宝。这是从受欢迎的人气角度来看,如果从中国传统艺术的观点来看,“白菜”和“肉”的价值都不高,这些不是艺术品,而被归类为工艺品,但却备受民众喜爱。因此,故宫人都称这两件为“人气国宝”。
“人气国宝”翻译成日文的意思是“有人气的国宝”,但是这个解读有些误差,比较接近原来的意思。暂且不论价值观,《翠玉白菜》的确有种神秘的力量,令人感受到这是一件“美丽的作品”。超越艺术或是工艺的类别,将天然的玉石与精致的技术融为一体,形成奇迹般的美感,这才是多数人深受吸引的原因吧。
《翠玉白菜》是清朝的作品。清朝书画和陶艺并未发展出最高境界的作品,工艺却没有失去精益求精的精神。不知为何,白菜在清朝的中期至晚期成为流行的主题,《翠玉白菜》也是这段时期产出的作品。
我不知道看过《翠玉白菜》多少次了,但每次到访台北故宫,还是会去看一眼。为什么呢?在故宫所有的展区中,没有其他任何展览品会有这么多人围在四周仔细观赏。为什么仔细观赏?那是因为实物比想象中的小多了。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大概只有成人的手掌这么大。想象中的样子会是像一个人头这么大,也许是因为深具魅力的工艺技术吧。 也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翠玉白菜》是女性嫁入清朝皇宫的“嫁妆”,绿色和白色象征女性的“纯洁”。清朝时,《翠玉白菜》放在紫禁城的永和宫,住在永和宫的是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依此推测的话,《翠玉白菜》可能是她的嫁妆。瑾妃和妹妹珍妃一起嫁给光绪皇帝,但是她不如妹妹漂亮,也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又招致慈禧太后的不满,妃子的地位也被剥夺,却仍继续住在永和宫,《翠玉白菜》或许可以抚慰她的孤独。
停留在白菜上的两只昆虫,为作品赋予了生命力。在中国,蔬菜和昆虫是绘画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蝗虫和螽斯具有多子多孙的意义,中国人认为多产就是幸福,将吉祥的寓意托付在白菜上。几年前,有人发现螽斯的触须断了一根,引起不小的骚动。如果是保管上的疏失,就是大事一件。后来经过故宫的调查,断须发生在清朝,但因不损及美观,也就没有修复,维持至今。
中国人对于玉有着特别的憧憬,小孩出生时会令其手抓着玉,女性也是玉不离身,母亲给即将出嫁的女儿一块玉当作自己的分身,也有风俗习惯是让不孕的妇女吃下磨成粉的玉。从“玉”衍生出来到今天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用语,在此介绍其中两个,“切磋琢磨”和“完璧”。
“切磋琢磨”由四个字组合而成,即切断玉石的“切”、磨成大致形状的“磋”、 细致雕刻的“琢”以及在磨石上仔细研磨的“磨”。这四个字,也代表了玉石加工的四道工序。“完璧”的故事,是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愿以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贵重的“和氏璧”。赵王派出丞相蔺相如去谈判,但昭襄王并未遵守约定,蔺相如冒着生命危险取回玉璧,成功完成使命,称为“完璧”。《翠玉白菜》巧妙地凸显玉石的天然矿物特质,加上工匠拥有高超技术的“神工”,经过“切磋琢磨”之后完成。人类的技术和天然的美感融为一体,是一件完美的作品。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