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上海设计师①黄全:让“文化”成为商区的灵魂 | 打响四大品牌·聚焦上海服务
幸福里成为上海文化艺术生活的新地标。图为设计师黄全讲述设计理念。张伊辰 摄
他是幸福里的设计师,目前在为“哥伦比亚公园”和“黑石公寓”绘制新的生活方式
黄全:让“文化”成为商区的灵魂
幸福里,番禺路上一条不足200米的小巷,因紧邻幸福路而得名,经过整体设计改造,老厂房变身成独具一格的集创意办公、文化艺术产品展示及商业休闲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园区。因定位独特,幸福里逐渐成为时尚潮人和“文艺粉”的聚集地,亦是上海文化艺术生活的新地标。
“就是要把文化放在商业区的黄金位置,把人的互动放在第一位,以此放大商业价值——短期盈利并不是现代实体商业的聚焦点。”在幸福里的设计师——集艾设计总经理兼设计总监黄全眼中,以传统商业空间去换取人群驻留的时间,追求互动式商业、体验式商业模式,是幸福里受欢迎的最大原因,也是上海经典老街区在城市更新中重生的奥秘。
“网红”幸福里的诞生纯属意外
没有人知道,“网红”幸福里的诞生,纯属意外。
地处上海番禺路381号的幸福里,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为上海橡胶研究所,是闹市中一处少有的“清净之地”。那时的幸福里,两头都被铁门封闭,许多住在附近的居民也很难一窥大门后的究竟。
正在为自己的设计公司寻找办公场所的黄全,经人介绍来到了番禺路381号,一眼相中了幸福里。但是,幸福里占地面积太大——对于黄全来说,他的公司只需要这里十分之一的地方。舍不得这块 “清净之地”的黄全,带着团队对幸福里周边进行了调查,他发现附近的番禺路、新华路区域有很好的社群和业态,但缺乏一个适合人群聚集、交流互动的开放式公共活动街区。
灵感刹那涌现:打破封闭式的商业办公构造,将幸福里这个封闭的空间完全打开,把原本不相干的番禺路和幸福路用步行街的设计连接贯通,并植入艺术、时尚、文创概念,打造一个全新的公共创意街区。
一个设计师,一个租办公地的打算,意外创造了一个“网红”地标:2015年,经过改造的幸福里重生,打开了大门的老街区立即聚拢了大量人气,长约130米的幸福里商业步行街,成了许多市民每周“打卡”的休闲购物、娱乐亲子“客厅”。
“幸福集荟”构建起商业灵魂
在番禺路路口,黄全引进了一家“幸福集荟”,这是一个汇集“图书、时装、咖啡、艺术展览”的生活体验空间。如今,“幸福集荟”内的上海首家专业社区书店、时尚文创商铺和休闲体验空间,是人气最足的地方。不过,这个总占地800多平方米、处于幸福里最核心位置的“幸福集荟”,每年在租金上,就要“亏损”300万元左右。
“对于设计师来说,成功的作品永远比赚钱重要,这个‘客厅’我很满意,它构建起这里的商业灵魂。”说起幸福里,黄全的自豪完全掩饰不住。他告诉记者,如果以传统商业模式来说,幸福里的收益回报并不算高;但他为这个项目投入了最大的精力,因为他相信,这是商业街区的未来。
黄全对幸福里的设计理念十分简单:以人为本,摒弃传统商业简单的买卖行为,追求互动式商业、体验式商业模式——在幸福里,大众的参与、互动体验满意程度,永远高于商品销售额和租金高低。
黄全想通过幸福里的旧区改造传达一种新的理念:真正好的设计不仅是概念上的创新,而是用细节处的人文关怀来呈现实体商业的价值。他坚信,小型的、体验型、根植于上海老街区的商业会逐步成为上海商业的一股清流。
海派文化精神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生于1980年代的黄全,毕业于东华大学,获得过国内外不少设计大奖。近年来,黄全设计的空间因《欢乐颂》《我的前半生》《南方有乔木》等热播剧而走红。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这座城市对黄全最大的影响就是海派文化的精神——创新与传统的融合,是他设计中最大的特色。
在他眼中,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真正吸引人的是蕴藏在建筑形式背后的人文精神。他认为,很多老建筑都承担着当年社会的风土、气候、人种、文化和技术等信息,是城市文脉传承延续的空间载体。
“空间的美是最基本的要求,通过空间改造营造出的新的生活方式才是设计师的最终目的。”黄全接下了位于延安西路1262号的“哥伦比亚公园”和复兴中路1331号“黑石公寓”的旧改项目。在他的构想中,这两个地块将被先后改造成“上海都市新文化地标”和“生活中的音乐家”。他想把音乐、艺术、文化融入市民生活,倡导人文艺术的生活方式,打造出融时尚生活和音乐文化于一体的综合项目,构建起生活与音乐完美融合的现代社区生态。
作者:记者 王翔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