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配不上野心”,有观众在《港囧》上映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徐峥一直试图让观众在发笑之外,对喜剧故事本身还有一些思考。《港囧》中加入了青春片的元素,试图以初恋、情怀,触发对中年危机不同的情感共鸣方式,但杂糅的元素太多,也让观众产生了“拼凑”感,对结尾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但无论新的创意会不会让观众“笑不出来”,徐峥都不打算在喜剧的道路上定型,而是不断尝试更丰富的电影类型,无论题材过去有没有票房“天花板”。2014年,《心花路放》上映时,他谦虚地称自己“一直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好演员,造化弄人,开小差当导演也是为了有戏可演”。而为了有更多好戏可演,徐峥还跨界监制,《幕后玩家》的导演任鹏远、后来拍出《火锅英雄》的导演杨庆、《超时空同居》的导演苏伦以及《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多少都因为徐峥的影响力获得了更多关注。
看上去难走的路,焉知不会是实际上好走的坦途?徐峥发现,随着观影习惯的培养,观众也在呼唤更多优秀的表演、更高质量的电影作品。他在中年危机的“基本配方”上,又增加了过去国产片中少见的“人物传记”。《我不是药神》的剧情到“程勇”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本是早已一再被证明的喜剧成功范本,但剧本还呈现了让人百味杂陈的后半段,徐峥在其中也有演员自己的私心:“我拍的很多戏,之所以会接那个角色,其实里面暗藏了做演员的私心。我希望我扮演的人物在开始和结尾有不一样的转变,他原本可能是有道德缺陷的人,但是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他做出了与以前不同的选择,任何选择都是很重要的。”
“程勇”让他过了瘾,但如此“反击”观众对徐峥的思维定势,不是没有风险。而徐峥坚持要诠释这种脱胎换骨的转变,用人物真实的力量平衡艺术和商业。他从奥斯卡的得奖电影,以及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良心”阿米尔·汗的偏爱中,都看到了这种可能:“不是只有印度才能拍出《摔跤吧,爸爸》这类电影,我们也拍得出来,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编辑制作:吴钰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