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打一成语。为什么日照最长却不是最热,又为什么要吃面?
不知不觉,又到了夏至。
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意在“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也就是说夏天这天的白昼最长,过了这天,白昼就一天天减短。
吃面,夏至究竟吃什么面?一是从品种口味上来说,南方有阳春面、冷面、肉丝面、三鲜面、拌面、干汤面等,北方有炸酱面和打卤面。
为什么夏至要吃面?夏至吃面有一定的养生功效,据《本草拾遗》,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医林纂要》说它“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
此外,吃面的习俗也有可能源自夏至前后的小麦丰收。夏至时,新麦已熟,夏至吃面往往更加新鲜,口感好,新面粉的营养成分也较高。
围绕夏至,还有一个疑问:夏至是一年中日照最长的一天,但为什么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用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季节的转变,常常会出现“名不符实”的情形,例如:春节那一天没有春天的气息;到了立秋,往往也还是闷热的时候。为什么有这种情形出现呢?
因为节气是根据太阳与地球运动关系定出来的,换句话说是根据太阳给地球热量的多少来决定的。而我们感觉到的空气冷热变化,却不是直接从阳光那里得来的,而是间接从地球那里转手得来的。因为空气具有一种特性,不善于吸收短波的太阳光,却善于吸收地球所散发的长波热。而地球呢?善于吸收短波的太阳光,并且还把它转变为长波热向外发散。这样就完成了自然界中一种自然的调节作用。
当地球在吸收热量的时候,还有一个累积的过程。夏至那一天,阳光最强,日照也最长,但地球累积的热量还没到最多。夏至以后,太阳给北半球的热量虽然略微少了一些,总的说来还很强,因此地表热量仍在累积。在黑夜里虽然也散失了一些,但与白天收入相比,还远多于支出,因此天气还在一天比一天热,最热的时候是在七、八月中。冬天的情形也是这样,最冷不是在阳光最弱、日照最短的冬至,而要等到一月底二月初那时候,也就是立春前后那几天。这种情形在一天当中也是一样,最冷时候不是在半夜,而是要向后拖到第二天黎明时候才出现。(《春寒》莫永宽,原载于《报》)
夏至或许是所有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下来的一个。“夏至”二字的由来,较为常见的解释,是出自《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先民如何确定一天的长短?
方法如下:在土地上立一根木棒,观看日影的长度,就能确认夏至的具体日子,确实是易于观测。当然,最长的白昼同样是判断夏至的重要特征。夏季的北半球,越往北白昼越长,倘若在中国极北的漠河,夏至日里,黑夜只有短短一两个小时。这是什么概念?太阳下山后,你和朋友们相约小酌,酒还未过三巡,太阳就又升起来了。在这一天里“通宵达旦”做任何事情都显得特别的轻松写意。如果你有意体会中国极北端的风光,除了在冬天去挑战中国首屈一指的极寒之外,夏天前去也是别有一番风情。(《日光最长的一天》贾飞黄 《人民日报》)
夏至在西方天文历法中也可以找到精确对应的概念。
夏至和冬至中的“至”,英语称“solstice”,夏至称“summer solstice”,冬至称“winter solstice”
夏至日前后的日子被称为“midsummer”,即“仲夏”,《仲夏夜之梦》就是这个仲夏“midsummer”。英国巨石阵每逢“仲夏节”,会举行盛大庆典,北欧的许多国家也会因为这天的白天最长而庆贺。
中国人夏至做什么?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端午节”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从夏至而来,因为原有“夏至节吃粽子”一说,纪念屈原则是后来附加的。
夏至祭祀的习俗发展到今天,已经越来越被淡化,仅有少数地区还存留一点,比如浙江金华地区夏至要祭拜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在山东平阴一带,则有夏至日祭祀祖先的习俗。
各地过夏至,还有许多不同的习俗。
在广东一些地方,夏至要吃新鲜的芒果,而且当地老人还有夏至吃了芒果后许愿会很灵验的说法。
在江南的一些地区,过夏至还要称体重,特别是给孩子称,因为有苦夏一说,称重一是为了记录,二是祈愿顺利度过夏天不要消瘦跌秤。
在山东一些地方要给牛改善伙食——煮麦仁汤给牛喝……
最后,如果用“夏至”打一成语,你猜答案是什么?
天长地久(天长得久)。
作者: 钱好 王磊
编辑制作:钱好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