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平台·新机遇”——“一带一路”大型网络主题活动】“一带一路”倡议下,且看重庆两江新区的内陆开放如何形成新格局
重庆果园港码头日常运作(中国日报网 孙晓宇 摄)
中国日报网7月4日电(记者 孙晓宇)重庆两江新区是继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之后,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设立两江新区,是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举措。自“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以来,内陆地区的开放也逐步开始从末端向前沿迈进,两江新区的开放格局战略也得到新的提升。
7月4日,“新时代·新平台·新机遇”——“一带一路”大型网络主题活动重庆站媒体采访团利用一天时间,对两江新区内陆开放新战略的两处代表性地标:重庆果园港和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进行实地探访,旨在深入了解两江新区内陆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两江新区果园港大有希望
果园港占地约4平方公里(6000亩),岸线2800米,计划总投资105亿元,是重庆规划布局的现代化港口群中的主枢纽港,也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
据介绍,果园港向东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联结长江经济带各港口城市群,再经太平洋面向亚太地区;其进港铁路专用线与主干线渝怀铁路相连,经团结村站,向西可直通中欧班列(重庆),面向中国西北及中亚、欧洲地区;向南可直通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面向中国南方沿海及东盟、南亚地区。
果园港分为港口功能区、铁路功能区和仓储配套功能区,实现了港口、产业、物流三结合,其拥有5000吨级泊位16个,设计年通过能力为3000万吨。此外,果园港区已经开通了上海—果园—南充、果园—攀枝花、果园—西昌、果园—西安、果园—青海、果园—陕西、果园—甘肃等10多条运输线路,实现水水中转和铁水联运,已成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等周边地区外贸货物的中转港。如今运往四川、贵州各大钢厂的铁矿石、铬矿石、石油焦等大宗件散货,都选择在重庆果园港中转。
果园港的多式联运模式助力了重庆进一步扩大与内陆市场乃至“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合服务功能,也打通了重庆通达全球的多式联运经脉血络。
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意大利进口食品区 (中国日报网 孙晓宇 摄)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构建内陆对外开放示范窗口
不沿边不靠海,人们往往将内陆视为开放的短板区域,但今年迎来成立10周年的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先行先试,开放功能逐步完善,成为重庆内陆开放的核心平台。
作为内陆首个“水港+空港”一区双核的保税港区、全国试点贸易多元化政策的两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一,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集聚了水港、空港及多重口岸优势,正在不断优化提升内陆开放通道、口岸、制度、环境等系列的优势,深度参与内陆开发开放建设。
据了解,2017年,重庆保税港区入驻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全年累计完成整车进口清关1038辆,货值约5亿元,同比均增长近6倍。同年,重庆口岸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共计248货物批,重量和货值较去年同比分别增长突破一倍。这种动辄翻倍的数据,在重庆保税港区的进口汽车、水果、红酒、跨境电商等方面屡见不鲜。
而这背后,是保税港区开放平台功能的凸显。2017年末,保税港区获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这是继进口肉类、进口水果、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指定实施口岸的又一次口岸加持,进一步夯实了保税港区的开放平台功能。
搭建开放的平台、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此,重庆保税港区在着力推动开放的同时,也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打造国际商圈满足更高消费需求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升级内陆开放。
不少人好奇的外国人的一日三餐,如今只需要在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即可体验。据了解,目前该交易中心已累计引进55家企业,经营日本、意大利、德国等20个国家共3万种商品品类,使很多人不用出国门,就能买到外国货。
在升级产业、商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需求的同时,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城市建设也全面升级,正逐步实现从产业集聚区到国际化的现代新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