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群团改革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 “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主题征集”专题报道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大胆改革突破,着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上海群团改革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央批复同意《上海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的基础上,2015年11月20日,上海市委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改革工作。
之后,上海群团组织首轮改革在市级工青妇组织和16个区启动。上海群团组织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大胆改革突破,着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切实解决“四化”突出问题,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2016年7月启动第二批群团改革试点,包括市工商联、市科协、市侨联、市残联、市社联、市文联、市作协、市青联、市红十字会九家群团组织,坚持“一团一策”“一组织一方案”,全力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改革模式。另有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主管的五家群众团体,均已落实改革硬指标任务。
群团改革试点方案蓄力除顽疾
上海群团改革试点方案蓄力猛击,重点从组织设置、干部管理、支持保障等方面入手除顽疾。
针对组织设置存在的“叠床架屋”“等级森严”“倒金字塔”等问题,改革试点方案规定,机关必须扁平化,着力打造“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的群团组织体系。市工青妇机关内设机构精简幅度不低于25%,大幅“瘦身”。其中,市总工会内设机构从13个精简为9个,团市委内设机构从13个精简为9个,市妇联内设机构从8个精简为6个。
群众团体在联系和服务群众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但现实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高大上”“重精英、轻草根”等现象,与群众联系不够。改革中,上海市级群团组织明显提高常委会、全委会(执委会)、代表大会基层一线人员比例。其中,基层一线人员在工会、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中占比80%以上,在全委会(执委会)委员中占比40%以上,在常委会委员中占比15%以上;在共青团代表大会代表中占80%以上,在全委会委员中占50%以上,在常委会委员中占30%以上。群众中的优秀人物、代表人士似鲶鱼,激发群团组织潜力和活力,也增强了其联系群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此外,群团领导班子结构实行专挂兼相结合等方式,专职成员不超过50%,保证挂职、兼职干部各占一定比例,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职级选拔群团干部。工青妇市级机关精简的编制按“减上补下”原则下拨到基层,补缺口、强一线。
群团改革持续深化,党群共建深度融合
新时期,群团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群团组织运行方式改革也是上海探索的重头戏,其中不乏创新之举。
上海群团组织积极完善、夯实基层组织设置,让群团组织“神经末梢”更灵敏,“毛细血管”更畅通。比如,工会组织织密基层网络,把进城务工人员、劳务派遣工、分散就业人员等各类职工组织起来;共青团在“两新”组织等重点领域和互联网等重点行业加大组织建设力度,消除盲区、空白点和“飞地”;妇联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乡镇、居村四级妇女组织建设等。
在改革中,上海“网上群团”建设获无数点赞,群团项目有机会服务更多群众。各级群团组织积极建设“网上群团”架构,开展电子会员证、网上组织生活等试点;探索线上线下维权服务联动机制,加强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网格化管理平台等的对接。
两年多来,上海群团改革持续深化,党群共建深度融合,成效显著——群团组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坚持重心向下,极大提升了群众获得感、满意度、认同度;群团工作呈现新气象、打开新局面,将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作者:本报记者 李静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