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色档案袋提高审核标识度 |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窗口体验之二
企业申请人来提交材料,进出“客厅”只花了不到20分钟。本报记者 徐晶卉 摄
经营者开办企业顺利与否?本报记者探访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
四色档案袋提高审核标识度
上午10时,正是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最热闹的时间段。开办企业顺利与否,这里是最直观的“晴雨表”。记者日前的随机采访就从这里开始。
10时刚过,公司财务夏先生拎着资料袋走进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领取预约号后,坐下、拿出手机。没几分钟便听到呼叫他的预约号,他将企业申报材料交到窗口工作人员手中,工作人员初审翻看一下,递给他一份申请材料收件凭证:“48小时内,会有短信通知营业执照的办理结果。”
记者估算了一下,从走进企业服务中心这个“综合客厅”,到交完申请材料离开,夏先生待在“客厅”的时间没有超过20分钟。他自己也有些诧异:“创办这个企业,我这是第一次来企业服务中心,要是在以前,走到提交申请这一道程序时,至少已经完成了多次‘往返跑’。”
今年3月31日,上海正式推行开办企业“一窗通”网上服务平台,目标是将企业设立登记从“网下受理为主、网上受理为辅”转变为“网上受理为主、网下受理为辅”,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夏先生对此大为点赞,“今天来注册的上海轩之声商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就是我上网提交预审的。”他告诉记者,以前光是企业核名就需折腾很久,现在企业是否重名,网络能够当场反馈结果。此外,名称审核和企业设立审核合二为一了,经营范围也不需要手动操作,一般经营范围都有模块化选项,动动鼠标就可以勾选。
夏先生说,他几天前提交预审,24小时后就显示网上申报已经通过,他把通过预审的文件材料打印出来,还看到了淡淡的工商水印。夏先生估摸着,今天能“飞速”递交材料的原因,与申请人提交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化相关,“‘一窗通’的预审模式,能够避免因为材料不规范造成的现场长时间沟通,缩短企业停留在‘客厅’的时间。”
记者在现场看到,企业服务中心一层中央的位置,有一个类似“网吧”的地方。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12台电脑终端是3月30日“一窗通”推行前一天设置的。若是企业在现场有提交预审的需求,这里也可以提供服务,还有工作人员提供现场指导。
企业感受到的便利度,除了信息化带来的提速,还有“店小二”的不断自我加压,努力推进内部流程优化。今年1月,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0条”,大力推行“1+1+2”企业登记办理模式,对变更类登记事项以及使用可选用名称的企业设立登记,提出“两个当场办结”承诺。这不仅需要信息化助力,也需要各流程环环相扣,将时间“挤”出来。
记者在企业服务中心审核后台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办公室堆着红、白、黄、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档案袋,这瞬间引起记者的好奇心。“这四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紧急程度。”一位后台审核人员“解密”说,红袋代表内资企业2小时内需要完成的审核材料,白袋代表内资企业24小时内需要办结的审核材料,黄袋和绿带则分别代表外资企业立等可取的材料和24小时内办结的材料,这是一线工作人员想出的“妙招”,不同颜色标识能大大方便材料的辨识度,提高办事效率。
记者了解到,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1+1+2”企业登记办理模式经过五个多月试点,流程已日趋完善,截至6月底,通过这一模式完成各类登记的企业已逾2万户。
作者:本报记者 徐晶卉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