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小舍得》鲁引弓著,花城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幼升小,小升初。学区房,补习班。忙培训,赶杯赛。人有病,天知否?
鲁引弓的小说《小舍得》,直击当今教育升学过程中的痛点,写了几个家庭在“不得不”为孩子追逐优质教育资源过程中身心俱疲的故事,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它们其实已经不能被称为乱象或怪现状,因为在今天的语境里它们显得那么“正常”,几乎构成了许多家庭的日常现象。
鲁迅说:“将来是现在的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有意义。”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今天对孩子童年、少年无情的掠夺、消磨、损耗,来收获一个积极、阳光、富有创造力、能感受幸福的青年、中年。
即便是从培养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和高阶能力的角度来看,靠抢跑,靠占坑,靠死磕,靠题海,也是不济事的。“揠苗助长”和“竭泽而渔”这两个成语已说明问题。怀特海非常看重“充满想象力的探索”,认为知识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当今这样的教育生态,最可怕的一点是泯灭了孩子的生命热情。
我曾跟朋友半开玩笑地说,看现在越来越 “高级”的中小学教育,看所有那些从幼儿园到中小学超前学习的内容,以及培训班上难倒博士妈妈的 “聪明题”,好像接下来这几代玩命学习的孩子在智能上越来越厉害,反衬得我们这些七零后八零后像白痴一样了。真的是这么样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智能是多元的,因为核心素养和高阶能力恰恰不是靠拼命做题、靠直奔应试的培训得来的。它们是那点剩下来的“余数”。
从某种意义上说,死命培训、埋头做题,恰恰削弱了鲜活个体的核心能力。所谓的知识(哪怕看上去是最灵活的知识)在培训班上经过炒、蒸、炖、炸、熏等多道工序,也变成了烂熟的纯然记忆的东西。它们与想象无关,与生命热情无关,与原始的对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无关。它们称不上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有意义的知识学习本该怎样的呢?如怀特海所说,“就像刚从大海里捞出来的鱼一样新鲜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也是为什么有一天我与鲁引弓聊天时,对当今教育生态抱有一种深沉的忧思,对今天“被驱不异犬与鸡”的孩子们心生悲悯的原因。
作者:吴志翔 责任编辑:薛伟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