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肌理、守护文脉,这片最上海的老城区带着尊严迈向未来
历史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如何保护好承载着上海城市记忆的各类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如何延续体现在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内的海派文化?今天(31日)下午,黄浦区人大邀请多位沪上知名学者与专家,就“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这一主题,结合黄浦区“重塑老城厢”重要战略,聚焦“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互动,提出真知灼见。
众所周知,中心城区黄浦是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发源地,有着经典的外滩万国建筑,还有江南文化特质建筑群。这里,还有一片最上海、最江南的古老城区,这就是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这片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主要由人民路、中华路两条环状道路围合而成,面积约2平方公里,区内街道交错密布、巷弄蜿蜒曲折,建筑类型众多,是典型的传统城市格局,也是上海中心城区中以江南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上海这座城市连续渐变过程中的岁月痕迹:这里最早有了里弄的雏形,也诞生了最早的广式石库门。
如何更好地阅读、触摸、传承老城厢这张文化名片?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老城厢的价值不仅在于整体的格局和肌理,更应对老城厢内的生活生态进行可持续性、渐进式的保护、提升。让生活在里面的人能有尊严地传承文脉、走向未来。
“那些裹着岁月包浆的斑驳墙面,让现代人找到了与先贤对话的空间。”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一级注册建筑师卓刚峰实地走过很多老城厢街道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这些街道尺度非常小,许多原本就是窄密的河道,因当时的建筑依河而建,其独特性、完整性和多元化在上海独一无二。但值得关注的是,老城厢在保留的同时也需要照顾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他建议,对于老城厢的保护应该是持续性、渐进式、微创式的,保护肌理也守护文脉。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史志学会理事薛理勇,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郑祖安也分别从历史、民俗、空间格局等角度阐释老城厢的历史信息和独特文化气质,以及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据悉,近年来,结合“重塑老城厢”行动,黄浦区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保护老城厢的工作。比如:开展老城厢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启动厨卫工程、平安工程、便民服务工程、房屋修缮工程等惠民生六大工程等。还有,计划打造以上海文庙为核心的文庙历史街区,到即将启动的梓园文化项目。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牵动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作者:顾一琼 汪荔诚
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朱伟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