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爱情公寓》是情怀套现的戏码,那这场纷争戳中了影视圈多少痛点
刚过去的周末,电影市场有个词绕不过去:纷争。纷争涉嫌的内容也是颇为“驳杂”:抄袭争议、换壳、版权、退票、偷票房、情怀营销……跟这些相比,影片本身的逻辑、表演硬伤,口碑与票房倒挂等现象,都似乎到了可忽略不计的地步。
日前,《爱情公寓》正式上映。两小时后,首波观众集体亮低分,一星评价超过80%。该片上映数日来,围绕它已可画出若干问号。为什么一个多年来陷入抄袭争议旋涡的IP,仍能大摇大摆地赚足粉丝拥护?为什么影片会反常地选在周五下午才首映,且此前未设任何点映?为什么片中一位戏份颇重、名气不小的演员在映前的宣传中一概被隐身?为什么电影上映之际,该IP的电视剧版权方率先发难,提起诉讼?为什么一部裹挟了众多粉丝十年情怀的影片,映后差评却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粉丝?为什么一部创下售票平台“想看”人数纪录的影片,在上映次日票房即遭断崖式下跌?
要拉直这些问号,一切还得从头说。2009年夏天,一部主打青春爱情的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亮相荧屏。与今时今日的阵仗相比,它的第一眼并不够惊艳,看上去没有当红明星也缺乏太多卖点,准确地说,更像一群年轻人合作的实验作品。那会儿,恐怕承制方和出品方都没料到,该剧会在多年后成为双方竞相争夺的顶级IP。
略嫌平淡的首播后,该剧渐渐在年轻人群中集聚势能。“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在对面”,它的核心设定命中了当代青年的心理,而剧中一些笑料、网络社区的营造等都让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人倍觉新鲜。很快,该剧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的心,并以稳定阵容连播四季,俨然与粉丝互相陪伴成长。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内视频网站播出海外的版权剧,不断有网友发现,那部打着原创旗号的情景喜剧有太多桥段似乎照搬他者。而四季告一段落后,一边是剧集跻身国内影视圈顶级IP行列,另一边是该剧的版权权责不够明晰、个别主演与之决裂等负面新闻。
前尘往事,奠定了与电视剧同名的电影生来饱受争议的 “基因”。临到上映时,原剧作的版权方之一上诉电影侵权。
纷争的上半场还未有定论,随着影片登场,更大的下半场争议席卷网络。原本坚定的拥趸们,也开始刀刃向内,指责影片拿十年情怀当幌子,实则“挂羊头卖狗肉”。
或因质疑声势太大,影片导演在微博上发文解释,“电影无非皮一下”,把一个“爱情公寓”IP的脑洞开到“盗墓笔记”里,并称天马行空向来是这一IP的风格底色。可观众对此解释并不买账。因为即便抛开一切成见来看影片本身,它也与“品质”二字无缘。
该片嫁接了两大IP,把片名所示的相关人物,用一场梦境带到了另一个IP场景。“串场”的人物在新环境里没有技能?没关系,编剧抛出“主角光环”的道具,试图解释一切不合理。仿佛有这道光环在握,所有的逻辑漏洞都能弥合,再匪夷所思的场景也能无缝链接。影片里,没有故事的起承转合,倒有陈旧且俗气的笑料堆砌。而且,从人物、道具直到场景,都有不少疑似“山寨”好莱坞大片的痕迹。
至此,一切问号的成因都有迹可循了。首日高票房的形成,源于情怀营销做到了极致;次日开始的票房断崖式下跌,源于影片成色太差,也源自粉丝的失落感。至于片方为何在营销中高举“原班人马”“十年情怀”的大旗,却刻意忽视剧情内容,原因只有一个——既舍不得放弃IP价值,需要在粉丝面前营造假象、赚取流量,又必须改头换面、换皮换壳,以规避法律上可能出现的麻烦。说千道万,无非是一出将情怀套现的投机戏码。
围绕新片的疑云正在消散,但问号与其说只抛给了一部影片,莫如看成它们戳中了影视圈的诸多痛点。有待健全的产业环境下,“山寨”屡禁不止,原创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影视生产对高票房、高收视的吁求,催生了“情怀营销”“粉丝经济”等新名词。追究本质,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热钱行为”,不仅无法持续,还会把观众对作品本身的信任和热情消耗殆尽。
四年前,《老友记》导演罗杰·克里斯蒂安森出任当年的上海电视节评委。在被问到相关作品抄袭问题时,克里斯蒂安森的话摆在今天依然值得一听:“我希望大家眼光更长远,不要走赚钱的捷径,也不要抄袭,要花更多时间去原创。《老友记》就是这样才赚到了大钱。”影视作品想要赢得观众,靠蒙、靠哄、靠山寨、靠取巧,终归会遭到反噬,现在就是震耳的警钟。
作者:王彦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