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探班的小分队来到正在紧张拍摄的宁海县云顶村,这个需要40分钟的上山车程才到达的地方云雾缭绕。现场正在拍摄一场室内戏份:村委会针对村长方春天私自拆分刘家祠堂路面硬化工程,违反《36条》有关规定而召开的通报批评大会,气氛严肃。
这场大会是重场群戏,主演们都齐聚现场,除了之前已公布的张铎、徐百卉这对“村长夫妇”,杨立新、杨昆这两位有代表性的村中长辈之外,片中两大反派角色也首次亮相——郑昊饰演的村干部刘文强、赵晓苏饰演的小文书方梁。
据郑昊介绍,刘文强是和主人公方春天处在对立面的一个人物,他也是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的,但是因为职位晋升上有一些攀比心,做了很多夹带私心的事情。“这是我拍的所有主旋律戏里面,第一次演反派人物,终于不用再硬撑着那种好人的状态了,松下来表现这个角色,感觉很舒服。”
“我们走访了宁海几十个村镇,深深感受到乡村干部的热情、善良、朴实和充沛干劲,也亲眼目睹《36条》实行四年来在当地的深入人心。”夏晓昀说。影片从筹备到启动经历了两年,创作团队在数月的采风调查后,从真实的生活中找到了创作的方向和热情。
当天现场戏份中,徐百卉饰演的村长夫人许纷飞似乎正处在对丈夫事业态度的转变中。杨昆饰演的方婶也会在方春天的理念感召下,由利益至上的云顶村民宿老板娘转变成方春天村务治理的支持者。
看似同类型的人物演得不少,但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是杨昆近年来演戏最大的感触。比如这次从民宿老板娘这个设定上学到了很多生意经,从盖房到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热情贴心的服务等等都不容易。“秀丽的环境、新鲜的食材都是城里没有的,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也体现了新农村发展过程中,各种观念、各种形势的变化。”
这次创作也是一次样本探索的过程,长三角合作拍摄、上海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创作,都大有可为
有专家表示,尽管《春天的马拉松》尚未与观众见面,但这次创作也可以成为一次样本探索的过程。长三角合作拍摄、上海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创作,都大有可为。因此,《春天的马拉松》打开的视角之一,便是从上海影视节大平台上出发,汇聚优势影视资源,构建题材共享、人才共享、通力合作的长三角影视一体化网络。
为了深入体验新农村生活,夏晓昀在宁海生活了一个多月,并与浙江作家、编剧张忌一起深入乡间,剧组成员也纷纷下乡采风。主创介绍,从内容制作、人才交流到资金投入,《春天的马拉松》筹备过程得到了浙江宁海的全力配合。宁海县不厌其烦地配合主创人员多次的考察采风堪景,提供各种材料和便利。
而在当地特色文化的展现上,《春天的马拉松》也别具匠心,大到当地闻名的十里红妆、泥金彩漆等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到村民生活的日常小手艺,都有呈现。比如演员杨立新,他饰演在深山老林里独自生活的守林员方向明,除了染白头发胡须,刻意扮老外,也身傍多项技能。
提到学着给竹子一层一层破篾的经历,杨立新说:“那真是一个技术活,教我的那位老艺人也是真了不起,你感觉他仿佛手上是长眼睛的,刀和竹子之间配合的特别好,而且不是很用力,它是用刀在竹子之间撬开,要他把刀往前那么一推,竹子就自己破开了,而不是靠刀去把它削开。这是功夫,不是一天能练出来的。“
村长方春天由张铎出演,这个角色让他认识到村长的职位既重要又细琐,以及《36条》发布后对农村治理带来的改变。
“村里很多事物是很繁杂的,我刚开始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的事儿,小孩子要上学呀、宅基地问题啊、落户口啊……想当好一个村长很不容易。但还好《36条》上面都写得非常详细,里面又包含很多小的条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如果是一个村民,我的切实感受就是,最起码知道我来这办事的时候我该干嘛,我该怎么办。不像以前,办个事儿都一头雾水,你说我要迁一个户口,该找谁呢?那时候就开始踢皮球,说你找他,他又让你找别人。现在《36条》写得很清楚,每一步该到什么部门找什么人,还有相应的处理时段,以及多长时间应该得到这个回复,都规定得很清晰,村民办事又透明又方便。”
有意思的是,因为影片的名字就叫《春天的马拉松》,再加上在宁海拍摄,本身山就多,村长的登山跑戏份也不少,为了满足多个机位和航拍画面的需求,最长的一次他山上山下来回跑了一天。要演好方春天,不仅日常费脑力,对演员的体力也是个考验。
“因为剧本给方春天这个人物设了两层人设,第一,他很爱运动,经常去晨练,第二,我们整个乡村的建设就是一场马拉松,是一个长途跋涉的过程。怎么样在长途跋涉中克服很多困难,这是电影的寓意所在。”张铎说道。“其实,方春天这个人物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帮助村民之间能够相互和谐,和谐的基础上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现在有一条公路是非常泥泞的,一到办婚礼或者救人的时候,一旦下雨,救护车都开不进去,那你就必须把这条路修好,交通顺畅了,才能进一步推进整个村子的发展。乡村振兴这个事儿,说起来很大,就是把很多点点滴滴的小事堆积起来的。今天我修了一公里的路,明天我又弄好了一百盏路灯,这样慢慢的通过几年的时间,乡村的面貌就会发生一些改变。”
一直以来,以现实主义笔触描摹农村,上海有着优良传统。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以生动、真实的手笔,呈现中国伟大变革中农村社会的火热现实。近年来,新时代新农村更是在变革中涌现出许多新故事、新人物。在城市之外,新农村新生活无疑是一片创作的蓝海,等待着影视人的发掘。
有关人士表示,未来,上海还可以拍安徽或者江苏的故事,江浙皖也可以拍摄上海故事。以此为开端,希望这样的合作可以延续下去,构建更深层、更专业的融合机制。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