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量子卫星载荷团队勇闯创新无人区,挑战科学高峰

2018-08-20信息快讯网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量子卫星载荷团队勇闯创新无人区,挑战科学高峰-信息快讯网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效载荷研制团队正在进行光学测试。袁婧摄

就在四天前,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迎来发射升空两周岁“生日”。一周岁“生日”时,它就圆满完成了原本计划两年完成的三大科学目标。如今,它已达到设计使用寿命,却依然“体格”健壮,还能在轨工作相当长时间。

在地面上,墨子号研制功臣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效载荷团队已在厉兵秣马,准备向更高目标进军。卫星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技物所研究员王建宇说,墨子号只是在近地低轨道上验证了科学原理,但要实现业务化、常态化,需要能够时刻“凝视”地面的中高轨量子通信卫星。“十年前,我们感觉墨子号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如今却已经看到山那边更绚烂的风景。我们就是要永远挑战最难的任务!”

把“不可能”变成“挑战更难”

在星地之间,试验千公里量级的量子密钥分发、验证量子纠缠现象、实现量子隐形传态,是墨子号要完成的三项主要科学任务。把这些高精密度的仪器搭载到飞行速度每秒8公里的卫星上,利用每天飞过基站的那不到10分钟时间,以最快速度与地面基站对准,还要完成实验,这真是超级科研难题。

有着近二十年航天经验的量子纠缠发射机主任设计师贾建军研究员,对签下卫星项目技术指标“军令状”的那个下午,依然记忆深刻。“墨子号载荷的指标参数多,性能要求高,尤其苛刻。不过,签下任务书的时候,我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不做,就永远不可能做到。”

话虽如此,可每前进一步,都困难重重。一个光子从产生到发射向地面,要经过近二十道光学玻璃,每一道都可能使它的状态发生改变。如何让它顺利穿过仍然状态如初?技物所光学镀膜研究室主任刘定权绞尽了脑汁。要让光子保持相位不变,能量损失尽可能小,就只有靠薄膜来对光学器件进行校正、辅助,一层层薄膜镀上去,最多要镀100多层,每层的厚度以纳米计,误差甚至只有几层原子。“当时真觉得压力特别大。真的做成后,现在反而有了更多追求。”他说。

“土办法”打开前沿创新路

创新,就是在前任没有走过的地方,踩出一条可以让后人跟随前进的路。“九死一生”的开拓者,并没有旁人想象中的潇洒倜傥,甚至还会有些狼狈。王建宇说,当初带着仪器去青海湖做外场实验时,这些不到30岁的年轻科研人员,就想出了好多急中生智的“土办法”。

从 2008年到2010年,当时还是博士生的量子密钥通信机载荷主任设计师张亮和师兄弟们不知跑了多少次青海湖。试验队经常从7月的旅游旺季,待到大雪封山。

为了模拟载荷在卫星上飞行的状态,他们本想租用飞机,可被告知飞机夜间不能在青海湖上飞行。改用高空气球?被告知放出去不一定能确保回收。几经周折,他们决定用热气球。没想到,第一次夜里施放气球,地点正选在一个风口。气球忽然一下飞上去20多米,回收时又忽然砸向地面,把张亮吓得不轻。

更惊险的是,2010年中秋节前夕,他们租用了一辆当地拉羊的敞篷卡车运送原理样机上山试验时,卡车在山路上一个急转弯,竟将重达上百公斤的原理样机给甩落到山沟里,想拉住设备的博士生张明也被带飞出去。“幸好人没事,可设备摔成了三截。”光学设计师吴金才说,那真是比自己孩子摔伤还难受。后来,贾建军和周辉博士带着几乎半个实验室的设备和材料赶到青海,和他们一起重新修复了样机。

2014年本科毕业加入团队的90后小伙王天洪说,工作头一年的春节假期就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铺着海绵垫子睡在实验室地板上。“我的生活中没有别的,只有一件事——干载荷!”

意外出在上百项应急预案外

地面上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保证设备上天后的正常工作。为此,研发团队为载荷做了上百项应急预案,尽力杜绝一切隐患。载荷电子学设计师强佳开玩笑说,经历了如此事无巨细、算无遗策的考虑,自己看护孩子的本领也提高了。

可意外总出现在想不到的地方。墨子号上天后,只过了两三个月,就出现了光学偏振性能下降的问题。怎么会这样?经过整整一个多月的排查,团队工程师们从20多个光学元件中定位到了“问题镜片”。

卫星还处于在轨测试期,未来可怎么工作?与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家一起,研发团队开始了一次“天地大修补”。通过精确计算镜片的相位偏差,科研人员设计出可安放在地面接收站的校正设备,补偿了受损镜片的误差,使得后续实验得以顺利展开。

王建宇说,尽管他们主要负责墨子号四个主要载荷中的两个,可无论哪一个,离开了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以及上百家合作单位的通力合作,都难以达成最后任务——只有团结合作,才有中国科学的突破。

团队小传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效载荷研制团队,一个平均年龄33岁、党员比例50%的年轻集体。十年来,他们瞄准国际最前沿科技,牵头承担卫星上量子密钥通信机和量子纠缠发射机两项研制工作。

团队突破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国际领先的重大科研成果;保障量子卫星核心指标的实现,以及星地量子通信实验顺利进行,对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的国际竞争中抢占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李勤余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C919大型客机102架机转场东营,静力试验机通过2.5g极限载荷挑战
人类首次直接“看到”量子自旋效应,距离实现量子计算又近了一步
坚定发展高端制造业,解决“有没有”“好不好”的问题!李强书记调研中国商飞公司和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鲁迅文学奖揭晓!上海评论家陈思和、作家小白获奖
再坚持一下!台风“摩羯”锁定浙江 明起上海降温
台风蓝色预警发布!上海明天局部大暴雨
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落下帷幕,最高奖项空缺
台风“摩羯”临近,上海全力应对!市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市防汛指挥部部署防御工作
迎战台风“摩羯” | 应勇昨在市防汛指挥部召开会议,要求科学精准落实好各项防汛防台措施
克隆猴团队:十年坚守,永不言弃
黑暗里看手机、烈日下不戴太阳镜,真的会伤眼睛!科学家证实蓝光会产生“视网膜杀手”
提高罕见病认知,国内首个黏多糖贮积症多学科诊治团队在上海成立
乾隆时期紫金釉为何具有异彩?科学家用高科技手段发现其中的特殊晶体
徐成芳:学习马克思向着科学光辉顶点不断攀登的精神
科学家发现机体抑制癌症转移新机制,有助找到预测个体癌症转移风险的方法
原本慢性肾衰竭的他一侧肾脏不幸患巨瘤,是保肾还是全切?仁济医院薛蔚团队成功实施零阻断保肾手术
中国科研团队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冲击国际科技界战略制高点
专家视点 | 石油和军火贸易,让紧张的加拿大和沙特关系仍留有余地
上海布“重兵”瞄准科普出版原创高地
督导检查组排查隐患,上海各区将建长效机制确保城市安全无死角
那些年,上海留给写书人出版人买书人的闪亮日子
上海旅游节期间,迪士尼等75家景点门票半价酬宾
中科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共建健康科学研究中心,有望成为国际一流前瞻性科研平台
“山高路远,也绝不落下一个村民!”上海启动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改革开放江西印记】山水林田湖草科学治理 寻乌县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
上科大团队在《自然》发文,“空口袋”为眼疾治疗提供精密方案
消灭“虫癌”,让“太阳部落”不再忧伤,防控团队一次次从上海出发
器官可从“天上来”?科学家计划在国际空间站培养人体组织
又是一箭双星!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
用一条鲫鱼敲开清华大门?参赛学生:体现了生命科学的魅力
“太空教师”王亚平今做客科博会,希望在中国空间站再开科学课
在今天召开的国际量子密码会议上,潘建伟院士认为:有了充分的基础研究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
海洋一号C卫星睁开“眼睛”,两大载荷上海研制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