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布“重兵”瞄准科普出版原创高地
提起科普书,那套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是许多人孩提时代珍贵的记忆。事实上,上海的科普品牌著作远不止 “十万”系列。在今年上海书展上,无论是历经二十载,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系列;抑或是刚满周岁,却开业内先河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与院士对话丛书”,均记录着无数出版人和科学家相携探索大众科普的辛勤足迹。
有专家指出,加强上海城市科技创新实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科普出版正是引领和启迪人们,特别是孩子开启科学秘境之门的一把钥匙。
形成品牌,坚持专业的科学品位
自1915年《科学》杂志创刊于上海,出版业便肩负起了科普兴国的使命。改革开放40年间,上海科普出版深耕细作,硕果良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品之一当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系列。据悉,这是科教社自主策划、融合科学与人文的中高级引进版科普丛书,从1998年问世至今,已出版129个品种,斩获中外60余项出版类大奖。
在本次上海书展期间,科教社携“哲人石丛书”珍藏版新书与广大书迷相见,回顾这套丛书的20年出版历程,社长张莉琴感慨万千, “哲人石”的创意取自点金石的典故。“丛书以此命名,既隐喻了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终极追求,又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张莉琴说。作为 “哲人石丛书”的忠实读者,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褚君浩院士评价这套丛书选题新颖、译笔严谨、印制精美,更难得的是,历经20年岁月变迁,它依然保持着专业的科学品位,不断推出时代感强、感染力深的科普作品。
今年,“哲人石丛书”又推出了《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艰辛旅程》等五本新品著作。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表示,步入桃李年华的“哲人石”正散发着勃勃生机,将引领上海科普出版迈上新的高度。
“上海是科普出版的重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透露,全市一共有四家“科”字头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和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再加上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等五家涉足科技领域的大学出版社,如今上海科普出版这盘酝酿已久的棋局上已落下九枚重要的棋子。此外,上海出版协会也成立了科技出版委员会,志在助推科普出版的发展。
原创崭露头角,交出漂亮成绩单
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引进图书、国内原创 “失位”一直是科普出版备受诟病之处。在出版人和科学家的携手努力下,如今这一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在上海市科委公布的2018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名单中,引进图书仅两本,占比仅一成,大批原创科普图书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与院士对话丛书”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芯事》成为今年上海书展主会场的“明星”书目。
“科普类图书要受欢迎,必须做到有趣和创新。”华东师大出版社社长王焰告诉记者,“与院士对话丛书”主要面向9岁至14岁的青少年,因此在主题、内容、装帧等方面都十分契合孩子们的审美和趣味,而丛书的出版初衷正是希望青少年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研究内容和工作状态,培养科学的思考问题方式。 “今年是这套丛书第二次亮相书展,目前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以《把你看得更清楚:红外探索技术》一书为例,虽然乍一看书名深奥、艰涩,但细细翻看便知,该书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把一个个专业术语解释得通俗易懂,甚至妙趣横生。 “我做科普讲座超过10年,署名作品出版还是第一次。”在书展活动的互动环节,薛永祺鼓励在场的孩子, “不要小看基础知识,高科技技术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小知识积累起来的。”
根据出版计划,全书一共九册,目前已完成五册。为了让大科学家讲好小道理,出版社的编辑付出了许多努力,与百忙之中的院士们约稿、沟通。“其实,大部分院士都很愿意为科普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是过去沟通渠道不通畅。”王焰说。
同样在书展上大受欢迎的还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书《芯事》。该作从集成电路的发明说起,揭示芯片行业发展的规律。“希望这本讲述芯片产业史的新书,能为国家的强‘芯’健骨提供有益的支持。”这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温泽远的期望。
尽管有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但上海科普出版人仍在思考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匡志强告诉记者,未来科普出版仍需在品牌宣传、挖掘前沿热点、加大原创力度等方面再接再厉,为受众带来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
作者: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勤余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