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带给中外哲人启示 中国哲学怎样更好走向世界
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开幕式现场。(组委会供图)▲主办方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左)向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莫兰赠送礼物。(组委会供图)◆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杜维明在闭幕式上致辞。(视觉中国)
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已经于日前圆满落幕,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本届主席、现象学家莫兰在致辞中提到的“这次大会必将改变世界哲学的生态”引起了中外与会者的强烈共鸣。这场国际学术盛会给中外哲学人留下了诸多思考:中国哲学在东西方交流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我们还缺了些什么?
世界哲学需要拥抱中国哲学
“哲学”两字由日本近代思想家西周从西方翻译而来并被中国所借鉴,尽管黑格尔对“孔子只是留下道德箴言”之类的评价已越来越被视为偏见,而德里达曾被误解的“中国没有哲学而有思想”的真正含义也已被普遍知晓。从本次参会的西方哲学家在大会上的发言来看,世界哲学需要拥抱中国哲学的共识在扩大。
作为国际哲学界风向标的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以富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学以成人”为主题。在本报发起的“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录”中,世界各国各学派哲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一充满中国智慧的主题给予充分阐释。美国匹茨堡学派代表布兰顿说,人是一种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学以成人”在于加强自身的目的,即自我存在;意大利科学哲学家阿伽西认为,“学以成人”意味着获得一个有关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及其本质的视角;伊朗哲学家阿瓦尼说,“学以成人”是智慧之学的主要目标,借助认识自我实现完美,这个主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适用于当今人类面对的困境。这些阐释说明世界哲学正在努力了解中国哲学并认同它。
美国哲学界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是分析哲学的天下。然而,美国普渡大学的政治哲学家麦克布莱德指出“改变正在发生”,随着高校向西部扩展,出现了倾向多元主义的“逆反运动”,美国哲学学会也一直在力促哲学多元化,开始更多地关注东方。此次著名的美国分析哲学大家法因、索萨均前来北京参会,性别理论家巴特勒做了“捐赠”讲座,并极为热情地解答了各国尤其是中国哲学人的问题。
在研究领域,有些哲学家已经从中国哲学中受益。美德伦理学领军人物、迈阿密大学哲学系教授斯洛特的新书《阴阳哲学》中英文双语版下月即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斯洛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方哲学传统过于强调心智(mind),忽视了心灵的整全功能,从康德到罗尔斯等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心灵被视为不夹杂任何相关成分的纯粹理性,用概念、论证和推理便能获得。而中国古代的“心(heart-mind)”则可以克服这个缺陷。他以孟子的“孺子落井”为例,当孩子落井时,人们会共情到孩子的恐惧并内化为自身的体验,从而做出施救行为,在此过程中,情感与理性交织在一起,构成健全的心理状态,但在西方哲学中,从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论述。“缺少了中国哲学的贡献,我们的理论就无法解释通。”
随着此次世界哲学大会的举行,世界对中国哲学的热情正在不断升高,北京世界哲学大会或许将成为一座分水岭。
东西方哲学应实现真正对话
中国哲学如何更好地走出去?2010、2011年曾经有过中国哲学如何登场的大讨论。世界哲学大会举行期间,莫兰在大会现场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认为,东西方哲学实现真正的对话还需要迈过四大障碍——对于哲学来说,不应该只把英语作为通用语;不应该只由西方提供概念工具;只有西方才有理性的偏见必须破除;媒体报道不能因片面而将多元性遮蔽。莫兰提出了一个引人反思的现象:中国人吸收西方哲学的速度远远快于向西方输出中国哲学的速度。
法国哲学界领军人物、心灵哲学家德贡布直言,“我期待中国学者告诉我们你们是怎样理解自身的,并用一种我们能与他们分享的术语告诉我们,这种术语是我们共同塑造的。”
比起西方学者的建言,中国学界反思更为深刻。中国组委会执行主席、北大副校长王博认为,有了合作平台后,促使我们更要关注怎样“做哲学”。哲学是民族精神的体现,“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学术的方式来体现民族精神呢?每个国家的哲学都有其特殊性,这就需要寻找共同的交流工具——哲学的语言,这必须来自中国哲学的内部。在美国和中国执教的倪培民教授认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需要以西释中、以中释中、以中释西三个途径,且层层递进。
共同的哲学语言,是中外学者共同强调的。
斯洛特教授对中国哲学能给西方哲学以启迪极有信心,他说:“我带的八位中国访问学者和博士生,都有国家或学校的基金资助,这在美国很难想象。”
事实上,这样的互融合作始终在进行着。大会召开前夕,第22期中美英暑期哲学学院开班,该学院30年前就已成立,最早为英国文化交流委员会的对华交流计划,每年暑期请3-5名外方著名哲学家进行15天的讲课,学员为大陆及港澳台和海外华语学员。本期的英方主席毕明安介绍,30年来共举办了22期高级研讨班、6期高级读书会,从上千名学员中产生了145名优秀学员,27人赴英学习三个月。
同样思路的中国哲学培训班近年来也在举行,正在北大执教的安乐哲教授已经第八年担任“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授课教授,学员一半来自中国高校,一半来自海外高校,他们用英语解读中国经典。曲阜孔子研究院的儒学大家“翻译中国项目”2016年启动,将中国当代哲学家学术成果翻译成英文。
在有着国际哲学界众议院之称的FISP里,本轮的五年一次换届选举中,39个席位的指导委员会里,中国成员除杜维明,新增了王博和孙向晨,而在有着国际哲学界参议院之称的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名单上,从今年八月中旬起,中国除了荣誉院士邱仁宗,院士杜维明、杨国荣外,新增了北大的陈波。其中杜维明2015年被选为IIP两位副主席之一,这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学术话语权的不断提升。
“一个国家的学术地位和国家的世界地位密切相关,也是这个国家学术人的共业,这需要几代人持续的努力。”从哈佛归来坐镇北大的杜维明多次感慨。如同美国学者认为,要改变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认知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要提升中国哲学走出去交流的内功,也需要假以时日,但达成共识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北京世界哲学大会是一个最佳的契机,启动了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哲学领域的接力跑。
作者:李念
编辑:范菁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