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良性互动厚植人才优势
论道“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启30多场主题论坛,讨论的话题不仅涵盖基础性的类脑研究,还有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有关于数据隐私、安全性及伦理方面的讨论。而笔者最有感触的是“人工智能从娃娃抓起”“人工智能与教育”“AI之本,惟在得人”。上海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厚植人才优势是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选择和最优路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工智能的探索发展在人才,人工智能的推广应用也在人才。当下,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激增,所以,人工智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甚至可以说,教育与人才是决定各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具体可以从四方面来看:第一,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需要教育系统不断输送不同学科背景的研发人才和技术人才,涉及人工智能一级学科以及数理统计、脑与认知等相关学科。第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全社会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的主要引擎,可以为人工智能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理念、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模式。第三,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量,为“教与学”和教育管理提供智能化、适应性和个性化的资源、工具与技术,推动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创新融合,构建面向智能化时代发展的教育新生态。第四,随着人工智能开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际上也对人的自身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对教育供给提出了新要求,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和新路径。
进一步审视人工智能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从两个视角来切入:第一个视角是从人工智能的发展来看教育,即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教育做什么。除了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之外,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也应该转型升级,主动迎接和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在职业教育领域,一方面,应该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技能人才标准,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新型技能人才,满足高技能高质量就业岗位需要;另一方面,应该确立起未来智能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培训体系,满足智能技术发展和未来岗位需求变化的需要。在基础教育领域,要着重将学生兴趣和数据意识、计算思维和工程思维等能力素养相结合,聚焦于发展学生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胜任力。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所说的一句名言,至今让人耳熟能详,即“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如今,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许多领军人物,正是受益于其少年时代的启蒙教育。上海中小学的信息科技教育早就形成特色。当前,上海教育界正在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修订高中信息科技教材,并对线上线下的教学环境开展全新的设计规划,探索开发学业评价系统。
第二个视角是从教育的发展看人工智能,即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改变教育。我们在乐观其成的同时,也需慎重地思考人工智能服务教育时不可回避的种种问题。比如,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中,要打通和联动地发展人工智能教育,而不是走传统教育各自发展的老路,同时避免“一刀切”“一窝蜂”。比如,技术装备是从外部促进人类学习的方式手段,只有不断探索人是如何学习的奥秘并在教育教学一线应用实践,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不能忽略伦理方面的问题,师生是否会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否会沦为“刷题”工具,成为应试教育的新“帮凶”?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是否会成为新的“补习”负担?比如,诸多打着人工智能旗号的产品,需要经过怎样的认证才可放心地应用于教育?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的“种子”正在黄浦江边发芽壮大。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良性互动,为加快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咨询专家)
作者:任友群
编辑:叶松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