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意思的课,为啥上着上着就没了

2018-09-25信息快讯网

那些有意思的课,为啥上着上着就没了-信息快讯网

编者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人才。

先说一个人人皆知并广泛认可的观点: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比起在学校习得的具体知识,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创新的思维、良好的审美、人文的修养……这些素质更为重要、不可或缺。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但是,在现实的升学目标下,在考试评价指标面前,“短视”之症仍然困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一些对学生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小学科”,一些本该在青少年时期予以培养的素质,却仍然不能避免被挤压的现实境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对照之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有哪些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报今起刊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的教育不能被考试挤压”报道,以期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一老生常谈却仍未解决的话题再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因为这事关人的长远发展,事关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

新学期,不少上海的小学生家长发现,孩子的课表上每周新增了一节体育课。不仅如此,有的学校在此基础上再做“增量”,增加了体育活动课的时间。此外,美文赏析、思维活动等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涵养学生品格情操的课程也进入了一些学校的课表。

在这些涵养学生精神世界的课程增加的同时,减少的还有一些传统主课。中小学曾一度被诟病太过重视学科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从课表的新变化看,这种现象似乎有所改善。有学生家长在接受采访时称,那些长期因应试而被挤压的课程现在回归课表了,但他们还是忍不住担忧:“这些课程在课表上不再受挤压了,或许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受挤压。”

课表上“一应俱全”,实际教学却缩水

“孩子的课表,看上去内容一直很丰富。但是,一些孩子喜欢、很有意思的课,常常是上着上着就没有了。”本市某知名学校的学生告诉记者,她很喜欢上体育课,但“体育老师常常生病,一到要考试的时候,就会突然生病,然后就变成了我们的主课老师来代课了。”这名学生的家长说,第一学期还以为体育老师的身体真的很不好,没想到每学期都是如此,“甚至女儿回来告诉我,上一节课体育老师明明还在的,下一节课班主任就进来宣布体育老师得了急病。”

谈及新学期孩子课表上新增的课程,不少家长在拍手称好的同时,也希望这些课程能真正落到实处。

孩子在沪上某名牌小学就读的一位家长就发现,今年孩子的课表上新增了每天下午的“快乐30分”。“但是,班主任已经悄悄说了,每天下午的‘快乐30分’,将用来让语数外任课老师为学生适当地补习。”家长告诉记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现在学校的主课课时较过去有所减少,“英语减到了每周四节,语文也减少到了每周四节,课时不够用。”

还有一所知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孩子的课表上,体育、艺术、自然、劳技门门都写着,没有一门拉下。“但是,连孩子都知道,老师可会为一些课程起名字了:思维训练是数学老师讲题目,美文欣赏是语文老师来上课,英语拓展阅读是英语老师来上课。”

据教育界相关专家介绍,在义务教育阶段,课表上每一门课程的设置,背后都有据可循。按照课程标准,除了语数外这样的主课,诸如音体美、自然、劳技这样的小学科,也各自承担着育人的功能。音乐、美术对塑造美好心灵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关乎学生的体质健康,有助于塑造坚韧的品格。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这些课程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作用。

问题是,孩子课表上看着“一应俱全”的课程,实际在教学环节却因为各种原因缩水了。

看不见的素质敌不过看得见的分数

“小学生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所以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大多数时候可以按照课表上。但到初中,情况就不一样了。”一位中学校长坦言,从初一开始,学生的音乐、美术等课程被语、数、外等主科老师“侵占”的情况开始频繁出现。

显然,音、体、美等小学科的课程被抢,和升学指挥棒之间有直接的关联。

“一些号称抓得紧的初中,通常情况下要留出初三一整年的时间来为学生复习、刷题。这势必导致学校从预备班开始就提前学、赶进度。那么,这些教学时间是从哪里‘省’出来的呢?显然,音乐、美术等课程因为不在中考考查范围内,所以自然就被盯上了。”这位校长透露,据他所知,有的初中,从初一开始,学生的不少美术和音乐课就逐渐被主科老师“瓜分”,到初二开始,音乐、美术课被“抢”就更加频繁,“有时三分之一的课时都被抢了”。

身为教育工作者,大家都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从人的培养角度来说,小学科的作用并不小。但骨感的现实却是:在  “升学率”面前,从学校老师到家长,大多因为高利害考试的存在而选择性忽视了小学科的教学。

“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多次听女儿说,体育课一直被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 ‘借’走。孩子还问,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借走的课怎么不  ‘还’给他们。”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除了下雨天,平时的体育课有时也会被  “借”走,这确实让家长很不爽。 “孩子平时课本来就多,学习任务繁重,周末还要补习,能够保证运动的时间也就校内的体育课了。”刘女士坦言,学生家长里默许这一情况的占多数,大家心知肚明:一切都是为了中考。

根据现行中考方案,体育占30分。而从多数学生最后获得的体育成绩看,得26分至28分的占多数。体育要拿满分肯定不容易,但这两三分从语文数学等主科上拉回来,也就是一道题目,难度要小得多。

美好的设想谁来监管如何监管?

“其实我们的课表从来都很丰富,我们对于课程的设置也有着美好的设想,但是,要论这些课程是否都一一落到实处,有时候真是未必能做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学校开设这些课程的落实情况缺乏有力监管。”某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告诉记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一份针对全国近15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体育、艺术、美术、道德法律等课程,从课程表上所见都设置得非常合理,但课程落实情况却并不完美。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他们的调查,不少学校的师资配备,并没有为那些主课以外的科目留足够的名额。于是,不少学校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语文老师兼道德与法律课的老师,数学老师兼自然课或者科技课。调查还显示,即便是道德与法治课的师资,也只有10%左右是专职教师,90%左右是兼职教师。“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大多数时候集中在那些高利害学科。那么显而易见,小学科的课程,就更容易被占用了。”

一位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和环境有环保法 “撑保护伞”、控制物价由物价管理局负责不同,我们的教育在不少时候是行政部门既充当 “运动员”又充当 “教练员”,所谓的教育督导也基本上是自己督导自己。这就不难理解,在小学和初中,有不少学生和家长都发现,课表上的一些课程,开着开着就没了。

在监督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让孩子有每天1小时体育运动,加之每天的两操和课外活动——这一切如何落到实处?


作者:本报记者  姜澎 首席记者  樊丽萍
编辑:周辰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