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

2018-10-26信息快讯网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如历史的讲述者,娓娓讲述着中国绵延千年的文化底蕴。而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第一受益人就应该是青少年学生。

“育时代新人,兴中华文化,展学子风采”,每年9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文教办主办上海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展示暨 “我是非遗传习人”竞赛,充分展示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精神风貌。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外、进师资、进网络、进评价,上海整合多种资源,推动文教结合,共同承担引导青少年学生涵养文化自信的教育使命。

为构建 “非遗”校园传习的长效机制,上海在2013年启动第一轮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至今,已经先后命名了93所以学校为载体的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每个基地聚焦传承1-2项 “非遗”项目。这些基地成为了大中小学生接触非遗文化遗产的第一阵地。同时,通过持续 “一个基地带动周边十所学校”、联动辐射一个社区的机制,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辐射700余所中小学,架构了 “一校一非遗”格局。

把非遗文化带进校园、编进教材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先后命名了93个 “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通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非遗文化带进校园、编进教材,建设非遗活动场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遗建设团队与师资,工作卓有成效。

在此基础上,不少传习基地学校把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课堂,还编撰了符合各个学校品牌特色的非遗教材。

“上海面人赵”海派面塑已有百年历史,第三代传承人陈凯峰老师在北郊学校开设海派面塑课程,至今已有十余年。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他编著了三辑面塑校本丛书,在全校招收热爱中华传统艺术的学生,每周一小时的面塑课程,将面塑这一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传授给学生们。为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他还将卡通动漫元素加入其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和训练学生。

走进松江区车墩学校,各教学楼走廊、楼梯上,丝网版画社团学员们自己制作的美轮美奂的丝网版画作品映入眼帘。

松江区车墩镇素有 “丝网版画艺术之乡”的美称,农民丝网版画资源丰富。学校从2005年开始将丝网版画引入校园并纳入课程。除了在美术课上开展普及教学外,还招募有兴趣的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丝网版画创作活动。

大华二小是宝山区一所剪纸项目特色学校。2006年6月,学校编写的 《剪纸》教材正式成为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在全区70多所小学内全面推广。2008年,学校成立了剪纸精品组,2013年学校创建了现代化的剪纸教室——剪乐坊,为师生剪纸教学和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场所。

非遗文化吸引学生、辐射社会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非遗场馆不仅方便了学生,也吸引了众多的市民。例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作为江南丝竹传承基地,担负起宣传推广的责任。在街道、研究所、非遗办等专家支持下,他们 “走出去、请进来”,通过足足一年多的准备, “江南丝竹展示馆”改建修缮竣工,成为辐射长桥街道、区域中小学乃至更广范围学生前来了解 “江南丝竹”这个非遗保护项目的最好课堂。

2012年封浜高级中学在原封浜中学 “拆一建二”的新校园内开始建设非遗展馆,经过三年多的修葺、完善,终于在2015年成为嘉定区当年又一所 “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学校规划建设本着“高品位、特色化、地域性、审美性”的原则,改建和丰富学校非遗展馆,目前场馆有中医药、石库门文化、少数民族服饰等多个展区,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传承项目。

崇明山歌是崇明非遗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裕安小学为学生建设校内非遗实践体验基地,先后建立了崇明山歌体验馆、崇明扁担戏体验馆等。每一个馆分为主题展览区、专项模拟区。主题展览区以图片、文字讲述崇明山歌等非遗文化演进历史,专项模拟区陈列着各种学具,供学生实践体验。学校还有模拟农业园区,学生在田园里,边劳动边学习崇明山歌,感受祖辈在劳动中歌唱,用歌声来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浓郁的本土生活气息是体验馆一大特点,田园生活是传习非遗文化与生活结合的一大亮点,这些场馆建设都让孩子愉快地浸润在崇明山歌带来的快乐之中。

徐行小学积极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先后建立草编作品陈列室、草编磨具陈列室、草编工艺动态展示室。2013年,该校以新校园原地重建为契机,建立草编博物馆。

文化引领,梦想启航。上海中小学生利用电子学生证、 “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家庭护照”等,纷纷走进上海非遗展馆,在 “非遗”创意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不少学生由此对非遗文化 “情有独钟”。

打造良好的非遗师资及研究团队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要发展非遗项目、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和团队建设是重中之重。向化小学建立了一支专家带教团队、项目骨干研究团队和校外辅导员的崇明灶文化研习和传习团队。该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团队研修活动,尤其是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

文来实验学校将皮影项目引入学校,在皮影传承人朱墨钧老先生的带领下,学生做皮影道具,编排剧本。学校更是组建社团,还结合双语学校的特点创出了一条新路——用英文去演绎古老的皮影戏,还加入了沪语,成为了一枝独秀的 “三语皮影”,令观众拍手叫绝。

闸北实验中学的胡菲老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有着扎实的漆艺教学研究和漆艺创作的能力,也是上海美术家协会漆画工作委员会委员。她还是美术高级教师,在教学和指导创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她实地考察上海海派漆器艺术馆的漆艺馆藏作品和展出情况,结合馆内展品设计出便于学生理解和喜爱的讲座内容,以及参观路线图。力求在引导学生欣赏漆艺术的同时梳理出漆艺发展的文化脉络,在讲座中注重拓宽漆艺术欣赏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较为深入地感受漆艺这项非遗国粹。

裕安小学特聘请崇明山歌传人民间艺术家张小末到校担任常年校外辅导教师,带教学校教师。该校现有崇明山歌专职教师四名,其他兼职教师两名。学校每学期安排教师上观摩课、示范课,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县市级优质课比赛。

非遗师资及团队是学校发展非遗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师资力量为学校培养学生方面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

文教结合形成品牌项目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上,上海各区积极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选择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活动方式,依托有效载体,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推动活动展开,在活动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和深刻内涵的品牌项目。

譬如,黄浦、徐汇、嘉定、宝山、闵行等区着力凝聚多方面的力量,力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共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大德育体系,从而转变说教式的学生培养模式,关注浸润式的道德影响和道德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文教结合”的教育机制,形成全员协同的育人环境,不断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助力。

通过每年举办一次 “上海市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暨 ‘我是非遗小传人’”品牌活动,上海的中小学生中深入发掘和重点培养了一批 “非遗小传人”。这批小传人师承相关项目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非遗传承人,从小培养起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例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辐射并团结周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培养了一批 “江南丝竹小传人”,他们走上舞台、走出国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生力军。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案例一】

让美术馆成为青少年美育教育重要阵地

——嘉定区陆俨少艺术院打通馆校合作渠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美术馆社会教育是个 “多面手”,它可以是 “展览”的延续拓展,也可以是 “典藏”成果的转换,更是 “文教结合”的主要手段,还是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者服务的一种创新载体。

“爱上美术馆”是陆俨少艺术院经营多年的社会教育品牌,自2009年初创至今,始终坚持把艺术作品、阵地展览、美术场馆、艺术教育等多个元素通过公共教育这根线 “链接”起来,如今,到陆俨少艺术院体验一把“爱上美术馆”成为了嘉定青少年的 “新宠”。

“水墨记”“版画记”“图案记”等艺术拓展深度创作班和艺术体验合作班;“果蔬清赏——中国花鸟画果蔬写生课”“映画素心—波普与绘画的现代解析”……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程和体验,始终围绕陆俨少艺术院自身学术定位,用轻松接地气的方式来诠释美术馆所应该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

每年9月至12月的每周三、周四的下午,美术馆面向嘉定区初中二年级的全体师生开展 “走进美术馆·品鉴陆俨少”活动,全年接待人数近8000名。

学生来到陆俨少艺术院后,可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系统性参观,通过参观一楼展厅、二楼陆俨少真迹厅以及碑廊、观看陆俨少相关视频,学生们对一代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有全面的了解。

2018年,陆俨少艺术院联手嘉定区菊园新区在陈家山公园内打造了一个 “百姓家门口区级美术馆延伸服务点”——荷享艺品,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亮点。据陆俨少艺术院的负责人介绍说,整个暑期课程也是别具匠心,在涵盖多个艺术门类的基础上,也展现出多样化内容形式,是为嘉定区青少年学生实实在在量身打造的 “艺术暑期体验”。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案例二】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虹口区创设多种品牌活动提升师生艺术人文素养

每周三,上海市北郊学校三年级的孩子们都要和 “海派面塑”来一场美丽邂逅,这门已经被列进常规课表的校本美育课是全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指导老师陈凯峰说,通过每周一课时的学习,学生们既可以了解面塑起源、流派、原面制作、工具技法等基础知识,又能逐步获得制作平面、立体、动物、人物、场景人物组合等面塑作品的能力。

虹口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以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旨,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培训内涵。三年来,虹口区以 “民舞、民乐”二个项目为引领,由上海市学生舞蹈团仲盛舞蹈团、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民乐团为龙头,实现了培训管理科学化、课程合理化、活动多样化、作品优质化。虹口区民族文化培训活动辐射各校,培训教师150人次、举办市区两级演出活动60场、创作精品节目12个、开发微课20节、培训学生5000余人次。

相关负责人表示,培训能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区域师生艺术人文素养。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自国家 “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落户虹口以来,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 “中国古代营造” “中国古代染织” “中国古代青铜” “中国古代染织”五大项目为基础,建立了32所中小学幼儿园实施基地;以建设 “学生体验中心” “教师培训中心 “教材研发中心”和 “器材配送中心”四大中心功能为总体目标,通过场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特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及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与试点等工作,做到 “立足虹口,服务上海,辐射全国”。

【案例三】

给传统文化插上翅膀,学生在体验中收获自信

——闵行区浦江一小创设以传统文化为主的106门选修课程,供学生走班上课

“青龙九书”校门、  “九龙奖章”浮雕墙、“龙的传人”迎宾厅、 “骥子龙文”创新室……在黄浦江畔、召稼楼古镇附近,有一所始建于1874年的百年老校——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走进这所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校园内18处与 “龙文化”息息相关的校园景致。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浦江一小从1997年9月起开展了 “以舞龙为龙头”的民族文化特色教育。2003年起将舞龙活动进行拓展,并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设置四大奖章:舞龙章、说龙章、画龙章、唱龙章,引导队员在丰富多彩的争章活动中体验生活。

2004年9月,浦江一小将 “龙文化”探究列为学校特色重点发展目标之一,面对时代发展,校长张蕊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进行结合。她举例说,比如 “骥子龙文”创新实验室分成互动教学区、探究实验区、阅览体验区三个区域,将3D打印、光控无弦琴、实物打印、光影艺术、电脑剪纸等新潮科技融入进悠久的龙文化之中,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贴近学生。

此外,在浦江一小,所有一年级学生都可以选择《弟子规》作为诵读内容,通过十六课时的学习使学生熟读 《弟子规》,浸润传统文化,为将来做人做事打下扎实基础。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案例四】

感受文化魅力,致敬“工匠精神”

——“非遗空中课堂”以网课形式让非遗走近学生

海派剪纸、沪剧、上海灯彩艺术……这些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有了新的传播渠道。学生们打开网络课堂,就能看到老师手把手教会他们如何鉴赏、制作这些非遗文化和作品,从而感受到各类非遗文化的魅力。非遗传承也需要创新,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上海推出 “非遗空中课堂”在线课程,将沪上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故事、技艺传承的方式方法等展现给学生。

上海市静安区实验中学胡菲对中国的漆艺颇有研究,如今,身为美术教师的她还在学校里开设了相关选修课程。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也能体验漆器之美?她带领学校同学录制了 《漆之流金、艺之万华——品味中国漆艺之美》的网络课程,供学生们免费观看。

作为漆画工作室的领衔人,胡菲注重打造漆艺教学团队,来自区内外的十余所小学、初中、高中学校美术教师在她的带领下学习漆画,研讨教学。她主动深入周边中小学校免费开设漆画拓展课,针对不同学段编撰校本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分层教学。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此外,胡菲还走进中华艺术宫、部队、大学院所、市级名师工作室开展 “非遗”普及讲座,促进社会更多地关注 “非遗”漆艺,让大众受到感染,自觉浸润到传统文化艺术中。

在胡菲看来,漆艺传承是一项尊重祖先的创造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伟事业,艺术的传承在于继承创新的使命和教育传播的情怀。为此,胡菲努力发掘漆艺内涵与精髓,在技法的自由度、风格的多样化、内涵的丰富度上探索创新,引导学生发现、表现、创造漆艺之美,让非遗文化活在当下。

【案例五】

百年“上海大世界”华丽转身,与传统文化来一场邂逅之旅

——两年间,大世界推出469场面向大众的各类精品非遗手工艺课程

香囊、二十四节气茶道、崇明灶文化、虎头鞋……若走进上海大世界,仿佛就走进了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这些过去时常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大世界中展示的主要内容。时不时的,还有民俗文化讲座和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体验项目,让你与传统文化来一次邂逅之旅。

始建于1917年,大世界见证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变迁与发展,2017年大世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重新开幕,更以 “传习·传艺·传承”为重点,鼓励传习,创新传艺。位于大世界三楼E厅传习教室作为非遗传习板块的重点展示区域,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大世界提供活动交流及展览展示的文化空间,实现了传统文化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泥塑、扎染、沪剧等60多项“非遗”走进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人人都是“非遗小传人”-信息快讯网

2017年上半年及2018年上半年,传习教室与上海市教委职业教育处合作,累计展示了上海19所中高职学校的非遗传习作品近600件,将剪纸、书法、泥金彩塑、茶艺、戏曲、木板水印、核雕、蓝染、瓷刻、插花等15项非遗手工技艺和传统戏曲文化展示在游客面前,同时,推出面向大众的各类精品非遗手工艺课程469场,每堂课容纳20-30组学员,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展览、讲座、互动、体验于一体,受到广泛好评。

2017年下半年,传习教室与上海市教委文教结合办合作,展示了上海57所中小学校师生非遗传习精品,2018年下半年更将 “非遗联盟”扩大到93所中小学学校,预计共推出297场传习课程,300余件展品涵盖扎染、竹刻、版画等19个非遗项目。除剪纸、草编、竹刻等非遗手工技艺外,更有丰富多彩的表演类项目,沪剧、江南丝竹、舞龙舞狮、独脚戏等,展、演、习结合,以校园师生传习演绎,市民参与观摩互动的形式,让游客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习教室自大世界2017年3月31日开业以来,共接待参观人次近105万人次,其中2017年下半年参与免费非遗传习体验人次约7000人;预计2018年下半年参与免费非遗传习体验人次将提升至近万人。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张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敬,上海教育功臣丨鲁慧茹:“愉快教育”的嫡系传人,带领教师拾阶而上
校园中华戏曲大赛展演:会唱戏的孩子越来越多,上海本土沪剧异军突起
文汇早读 | 儿童文学课堂应保留文学的纯粹性
牵挂非遗的,不应只是沧桑的面孔!上海青年创意大赛寻找青春传承人    
传统工艺邂逅时尚,非遗苏绣惊艳亮相上海时装周
举校西迁、办学八年,复旦大学重回80年前的老桥区,西迁地成学生教育基地
学生因奔丧请假,老师说:死四个亲人,只能重修!学校回应了……
1900多万次观看,10万点赞,日本小学生10块钱午餐为何爆红网络
小学生作文:“穷不过三代”是因为……老师给了100分并批注“多么痛的领悟!”
哈佛大学更青睐怎样的学生?招生歧视案曝光鲜为人知的内幕
皮薄、馅丰、汁多,揭开南翔馒头诞生的秘密
恢复排演后成功演出近600场,《智取威虎山》走进中央党校“圈粉”
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玉树走出一条高原脱贫的新路子 丨走进“三区三州”报道之玉树篇①
我国发生的前21起非洲猪瘟疫情中62%与饲喂餐厨剩物有关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说话”?原来,有项重要的训练长期被忽视了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于敏:把微薄力量融入祖国强盛中
55岁绝版奇人!他从最年轻讲师到最年长讲师:学院女教授都是他的学生
南京大学“404教授”梁莹辞职了!学生联名举报:她曾为研究让南京大屠杀的老人痛哭
不出国门就能高级定制 上海购物节“徐汇首发季”走进衡复风貌区
22名大学生一夜之间被开除:在最好的位置上懒惰,你到底会失去什么
早练八段锦,午食养生餐,饭后逛草园,洋学生在上海秒变“中医粉”
卡舒吉何以选择走进沙特驻土耳其领馆?答案揭晓了
泪目!“现代乡贤”方敬去世,这位上海老教授曾帮助一个小渔村走出了百余名大学生!
【脱贫攻坚在凉山】把非遗变成“脱贫生产力”
洋眼看江苏”走进银杏之乡邳州 “歪果仁”领略醉美金秋
追寻人生的况味
每10名肿瘤儿童就有4名患白血病,如今又一创新药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
百年越剧 风华正茂 3万余观众走进剧院平均上座率超85%
去世在同日,金庸与他苦恋不得的“女神”夏梦,是巧合还是一生的执念?
快讯 | 沪剧电影《挑山女人》获得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
按下快门,为活态流变的海上非遗存档
《我和我的艺术节》之⑯| 茅善玉:沪剧很年轻,有勇气求新求变
金庸当年回应王朔批评的来龙去脉——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之一)
“黑陶传人”张国庆:举债建造博物馆 重现4000年前传奇
皮影戏、菜地里,德育不再囿于课堂,长三角建联盟春风化雨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