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钱学森在文汇报发表万字长文,开创系统工程“中国学派”!最近,钱图研究院意外发现一珍贵文献,还原当年刊文始末
1978年9月27日,钱学森亲自撰写的万余字论文《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在《报》全文刊发,这被认为是开创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奠基之作。直到今天,学术界不少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认为,我们对于系统工程的学术思想的理解仍然不够深,执行得仍然不够彻底。
今天,由上海交通大学、报社共同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钱学森《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发表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们回忆了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在当下对我们的启示。
研讨会上,不少学者还记得,这一思想理论在报纸上一经刊发就引起巨大反响。在过去40年中,有八次香山科学会议是与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相关的。10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汝为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文章在《报》刊登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连中午在食堂里排队买饭菜时,大家都在讨论系统工程这个当时全新的话题。”
▲1978年9月27日,钱学森亲自撰写的万余字论文《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在《报》全文刊发。
一页珍贵文献让记忆重回40年前
近日,在整理钱学森手稿时,钱学森图书馆研究院意外发现了一页“时间进度表”,这页发黄的纸张自1978年4月30日“收许国志同志文”始,至1978年8月29日“寄报”为结尾,记录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的诞生过程。
▲此图为新发现钱学森笔记记录系统工程论文形成过程
系统工程理论这个概念,最初萌芽于1940年至1945年。钱学森在当时的科研工作中,接触到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的火箭导弹系统和科研团队系统,逐渐认识到科研工作中组织管理的重要性。在1954年出版的《工程控制论》第十八章中,钱学森就提出了一个观点:用不那么可靠的元器件也可以组成一个高度可靠的系统。
1955年,毅然回国的钱学森发现,中国当时非常缺乏科技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科技人才成为一个现实的科研组织管理问题。长期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经验使得钱学森意识到,通过组织协调来更合理地使用中国当时紧缺的高端科技人才,是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世纪70年代末逐渐退出国防科研一线后,钱学森便试图将实际工程中应用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上升到理论层面,1978年5月5日,钱学森第一次提出“系统工程”和“系统工程学”两个概念,几易其稿后,钱学森和许国志、王寿云终于完成《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
▲1955年9月,钱学森在回国的轮船上结识了许国志。
全文一万字,没有一个数学公式,却以读得懂、能领悟的语言,阐述了系统工程,将原来局限于工程技术的管理方法,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钱学森本人,就明确例数了教育系统工程、法治系统工程等14种在不同领域可以实践的系统工程。
这篇文章简单易懂,掀起了全国学习系统工程理论的热潮,也成为报纸科普的经典之作。
系统工程理论用于工程管理乃至社会管理
“大家都知道钱老为我国的航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曾经有句话‘天上的事,去找钱学森’,现在我仍然想说,地上的事,也得‘找’钱学森。”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年逾86岁的李毓堂回忆起他第一次接触系统工程理论到后来在工作中的应用,感慨颇深。
“1984年,钱老第一次来农科院,为我们讲解了两天的大农业产业革命。”李毓堂告诉记者,当时他在农业部具体主持占国土41%的草地管理和建设工作。之后的20多年,他和钱学森通信50多封,只为落实系统工程在草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叶,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李毓堂在全国十多个省、区的20多处草场试点系统工程管理,将草地技术、经营体制、产业结构、农牧区发展模式综合到一个优化产业系统中一并解决,也就是说,草场农民不只负责草场作物的生产,还将技术提升、产品加工和出售融入产业系统体系,效率提高了,农民也富起来了。“根据国家审计部门的调查,这些试验区投资效果、经济、生态、环境评估都远超同期其他项目。”李毓堂很自豪地告诉记者。据报道,在实验场之一的内蒙古,逐步形成了甘草、沙棘、肉苁蓉等沙产业系列和绒、肉、乳、药、薯等草产业系列。
在江西财经大学管理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黄欣荣教授看来,钱学森后期的研究进一步充实了系统工程理论,先是归纳出系统科学体系,随后提出构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并进一步推导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当时大家都不理解这样的体系如何形成,直到大数据的出现,才恍然大悟!”大数据就是用关键词为思想定性,随后通过大量的数据,也就是定量,形成偏好。人工智能则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让机器人主动学习,达成策略。
“我在研究系统工程理论的过程中发现,现代的社会科技发展,几乎是沿着钱学森当年的预设前进的。”黄欣荣惊叹,钱学森的研究居然如此超前。在钱学森的预想中,人工智能下一步,应达到“大成智慧”,也就是不仅接收信息,进行检索,而是在既有信息基础上,形成跨越式的创新想法,从智能向智慧转化。
系统工程思想至今仍不过时
在更多的学者看来,钱学森的系统工程理论可说是架起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之间的通道,至今仍不过时。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说,钱学森洞察到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规律,开创了产业革命的全新理论,他提出的包括系统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11个大部类组成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指出了多个领域之间的联系。
在李毓堂看来,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仅以农业为例,仅化肥,中国使用量就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有效率却仅有30%,70%的化肥不仅造成土壤污染,还降低了农产品质量,使得农民成本上升,价格倒挂。“现代农业要在全面提升效率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系统工程理论。因为系统工程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将所有问题纳入一个体系解决。”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专家指出,经过40年的推广、应用和发展,“系统工程”已经从概念走向理论、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航天型号研制部门走向国家决策机构、从工程技术型号设计走向国家管理顶层设计,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并深入人心,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广为人知的“高频词汇”之一。但也有专家提醒,在具体项目中,系统工程思想仍应该因时因地制宜,“生搬硬套不可取”。
作者:姜澎、郝梦夷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